首页  专利技术  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奶牛饲喂装置的制造方法

39次浏览
奶牛饲喂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〇〇〇1] 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牧饲养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奶牛饲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进行泌乳奶牛的精细饲喂和性能测定的试验研究中,需要准确计量每头奶牛每天的实际采食量,甚至每次的采食量与采食的时间。在获得每头牛的采食量后,结合每天计量的泌乳牛的产量,才能评价测定对象一一泌乳牛的生产性能及产乳潜力,并获得完整的DHI (奶牛性能)数据,为制定泌乳牛的营养调控及品种改良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但是,国内外一直以来,则是通过对奶牛的单笼饲喂,通过人工称量每天每头牛的剩余采食量,计算单个奶牛每天的采食量。这种最为传统的饲喂量的计量方法,当饲喂的奶牛头数较多时,工作量大,难免会出现人为的错误,其次,也无法记录每头奶牛每天的采食规律。
[000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个体电子标识技术,自动感知(如近红外、RFID技术等)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基于奶牛个体的自动饲喂及自动计量技术提供了可能。若能结合上述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奶牛身份并记录其采食量的饲喂装置,则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准确性,为科研生产提供助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实现科学饲养、个性化饲喂的奶牛饲喂装置。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包括料斗、支撑座、栏杆和阻挡单元;所述料斗为上部开放的斗状容器,所述料斗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两侧的地面上,用于支撑所述料斗,还用于称量料斗及其盛放的饲料的重量;所述栏杆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一侧,栏杆中部设置有用于供奶牛头部通过的取食空间;所述阻挡单元设置于所述料斗和所述栏杆之间,用于阻挡不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放入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
[0006]进一步,所述料斗包括提拉杆、支撑头、转动轴和连接架;所述料斗的后侧的上半部开放;所述料斗前侧中部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上半部等宽,下半部宽度逐渐减小;所述料斗内部沿左右横向设置有所述提拉杆;所述支撑头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头通过转动轴与所述料斗转动连接;所述2个支撑头通过绕过所述料斗底部的连接架相固定;所述支撑头远离所述料斗的一侧水平设置有2个卡位直杆,所述料斗通过所述卡位直杆架设于所述支撑座上。
[0007]进一步,所述料斗底部及侧面边角的内侧,设置半径至少为1厘米的圆角。
[0008]进一步,所述支撑座包括底座、称重模块和卡位模块;所述支撑座设置于地面;所述支撑座上端设置有所述称重模块,所述称重模块上端设置有所述卡位模块。
[0009]进一步,所述卡位模块上部平行开有2个卡位槽;所述卡位槽截面宽度与所述卡位直杆直径配合;所述2个卡位槽截面形状,下部竖直,上部向同一侧倾斜至少30°,上部与所述卡位模块的上边缘相接。
[0010]进一步,所述栏杆包括主栏杆、副栏杆和上横杆;所述主栏杆有2根,相隔第一距离设置;所述主栏杆下半段竖直,上半段分别向左右两侧倾斜,在上半段之间形成供奶牛头部通过的第一空间,在下半段之间形成不足奶牛头部通过、能够容纳奶牛颈部的第二空间;所述副栏杆自所述主栏杆下半段起,相隔第二距向左右两侧离等间距设置。
[0011]进一步,所述阻挡单元包括立柱、上红外发射模块、上红外接收模块、下红外发射模块、下红外接收模块、连接体和挡板;所述立柱有2根,对称设置于所述主栏杆左右两侧,任一所述立柱内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通过所述连接体连接至正对所述主栏杆设置的挡板,用于带动所述挡板上下移动;所述上红外发射模块和上红外接收模块相对设置于2根所述立柱上侧,所述下红外发射模块和下红外接收模块相对设置于2根所述立柱下侦h所述挡板初始位置处于所述上红外发射模块和所述下红外发射模块之间;
[0012]当所述上红外接收模块检测不到红外光线时,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挡板下移,直至所述挡板低于所述下红外发射模块和下红外接收模块;当所述上红外接收模块能够接收到光线,且所述下红外接收模块由不能接收到光线的状态变化为能够接收到光线的状态时,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挡板上移,直至挡板回到初始位置。
[0013]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能够根据奶牛的身份编号,和服务器通信获取当前奶牛的进食情况,以此判定是否开放阻挡单元,允许奶牛进食,满足科学饲养、个性化饲喂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在研究国际同类装置的基础上,集成物联网核心技术,即电子标识技术、无线感知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奶牛个体的自动识另IJ、自动计量饲喂,并能获得基于个体的采食量规律曲线,为奶牛的精准饲喂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的研究平台。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在阻挡单元降下时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主视图;
[0021]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侧视图;
[0022]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俯视图;
[0023]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支承座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支承座的侧视图;
[0025]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栏杆及阻挡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栏杆及阻挡单元的后视图;
[0027]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栏杆及阻挡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 特别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前”表示以图3为观察视角时的右侧、“后”表示以图3为观察视角时的左侧;“左”表示以图2为观察视角时的左侧,“右”表示以图2为观察视角时的右侧。在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将直接使用“前”、“后”、“左”、“右”等表示词语对方位进行描述。
[0030] 第一实施例
[0031] 首先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
[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33]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34]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5]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6]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在阻挡单元降下时的立体示意图。
[0037]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料斗1、支撑座2、栏杆3和阻挡单元4 ;所述料斗1为上部开放的斗状容器,所述料斗1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支撑座2上;所述支撑座2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1两侧的地面5上,用于支撑所述料斗1,还用于称量料斗1及其盛放的饲料的重量;所述栏杆3设置于所述料斗的一侧,栏杆3中部设置有用于供奶牛头部通过的取食空间;所述阻挡单元4设置于所述料斗1和所述栏杆3之间,用于阻挡不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放入符合条件的奶牛进食。如图5所示,当奶牛符合条件时,阻挡单元4的阻挡部会降下,允许奶牛将头低下取食,下面对上述各部分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003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0039]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立体示意图。
[0040]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主视图。
[0041]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侧视图。
[0042]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奶牛饲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料斗的俯视图。
[0043] 如图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料斗1包括提拉杆11、支撑头12、转动轴13和连接架14 ;所述料斗1的后侧的上半部开放;所述料斗1前侧中部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上半部等宽,下半部宽度逐渐减小;所述料斗1内部沿左右横向设置有所述提拉杆11 ;所述支撑头12有2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料斗1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头12通过转动轴13与所述料斗1转动连接;所述2个支撑头12通过绕过所述料斗1底部的连接架14相固定;所述支撑头12远离所述料斗1的一侧水平设置有2个卡位直杆121,所述料斗1通过所述卡位直杆121架设于所述支撑座2上。
[0044]料斗1后侧的上半部开放,便于添加饲料时方便,同时便于观察奶牛的进食情况。
[0045]料斗1前侧中部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上半部等宽,下半部宽度逐渐减小;此形状上半部空间较大,便于奶牛头部深入料斗内,下半部空间较小,当奶牛低头进食时,足以容纳奶牛脖颈部位,同时较小的尺寸可以防止饲料洒出。
[0046]料斗1内部沿左右横向设置有所述提拉杆11,便于在清理料斗1时,利用提拉杆11将料斗1取下。
[0047]料斗1通过其左右两侧转动设置的2个支撑头12架设于所述支撑座2上,支撑头12之间通过连接架14相固定;固定架14绕过料斗1底部,并且与料斗1间隔一定距离。上述设计使得料斗1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翻转,在不取下料斗1的前提下,也可以翻转料斗1对其内部进行清理。
[0048]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转动轴13设置有限位模块,以限制料斗1前后翻转的幅度,防止饲料洒出。
[0049]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料斗1底部及侧面边角的内侧,设置半径至少为
文档序号 : 【 10142582 】

技术研发人员:蒋林树,杨亮,熊本海,曹沛,潘佳一
技术所有人: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蒋林树杨亮熊本海曹沛潘佳一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一种动物平养试验用笼具装置的制造方法 一种自动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