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499次浏览
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解决传统的人工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制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高和劳动成本较为高昂的问题,包括相互配合形成预制构件空间的外模和内模,外模由两相对形成预制构件外围面的两半模构成,两半模相对接的一端通过合页形成转动连接,两半模的另一端设有扣接部,内模位于外模内,内模和外模分别放置于振动平台上端面上,振动平台的下方设有基座,振动平台与基座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平衡支撑振动平台的震动弹簧,所述的震动弹簧与振动平台下端面、基座的上端面弹性连接,振动平台的下端固定连接震动电机,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产品成品率,避免了传统方法因密实度不高经常造成返工及成品或半成品破损。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
【背景技术】
[0002]黄河系统大力推进机构改革以来,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进程也在大幅度加强,各类工程的拆建、改建,堤防横、纵排水沟施工逐步开始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为确保堤防工程排水沟项目保质保量顺利实施,并结合单位当时经济相对紧张的实际情况,河务局一般自行加工排水槽,受施工工期要求和低成本约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传统排水槽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进行了大胆革新,自行研制堤防道路排水槽加工设备。
[000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黄河防汛抢险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即按照堤防设计标准一次配套建成具有堤防标准化断面、堤顶道路、生物工程措施及附属设施为一体的堤防工程,概括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三部分。其中堤顶设计宽度为10-12m,参照国家三级公路标准硬化6m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并在堤肩种植行道林。标准化堤防建成后,堤顶汇流面积加大,横向排水速度加快,沥青混凝土路面积水需要及时排走,行道林需要得到及时的浇灌。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些标准化堤防建设试点段硬化路面两侧修建了纵向排水沟。其优点是:与现有的临、背堤坡上的横向排水沟配套,构成排水系统,可减少堤肩及堤坡的水沟浪窝;及时排除堤顶积水,可以保护被硬化的堤顶道路;保护两边的行道林以防被车辆撞坏;通过在纵向排水沟上预留一些渗水孔,渗灌堤上的行道林和草皮。
[0004]其中纵向排水沟需要用到大量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大量的混凝土构件传统的做法是通过人工模具进行制作,存在制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高和劳动成本较为高昂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人工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制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高和劳动成本较为高昂的问题。
[0006]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相互配合形成预制构件空间的外模和内模,外模由两相对形成预制构件外围面的两半模构成,两半模相对接的一端通过合页形成转动连接,两半模的另一端设有扣接部,所述的扣接部连接搭扣形成两半模通过搭扣扣接的结构,所述的内模位于外模内,内模和外模分别放置于振动平台上端面上,振动平台的下方设有基座,振动平台与基座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平衡支撑振动平台的震动弹簧,所述的震动弹簧与振动平台下端面、基座的上端面弹性连接,振动平台的下端固定连接震动电机,形成震动电机工作通过震动弹簧震动外模和内模共同震动的结构。
[0007]所述的外模和内模的外表面设有边棱结构,所述的边棱结构的两侧面设有凸出的定位柱,所述的定位柱固定安装在振动平台的上端面上。
[0008]所述的外模和内模围成空间的上端面上设有一与该上端面相配合的压板,所述的压板上设有压杆。
[0009]所述的内模和外模为相配合的六棱柱结构,内模为一整体结构,内模的一对角线的边棱处设有自上至下凸出的板状挡板,形成将外模和内模分割成两对称等腰梯形的空间,内模上端面上设有提手,所述的压板上设有与挡板上端配合的让位孔。
[0010]所述的外模的外侧面上相隔设有多个分割设置的加强柱,所述的加强柱为方钢管,外模的外侧面上设有扶手。
[0011]本实用新型替代了传统人工木模具预制加工方法,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一次可加工成型两块排水槽预制块,提高工效一倍。震动电机通过振动平台与内、外模连成一体,使预制料物振动均衡全面,加强了预制构件的密实度,提高了产品成品率,避免了传统方法因密实度不高经常造成返工及成品或半成品破损。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3]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振动平台4与内外模I相配合示意图。
[0015]图4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6]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8]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包括相互配合形成预制构件空间的外模I和内模2,外模I由两相对形成预制构件外围面的两半模构成,两半模相对接的一端通过合页形成转动连接,两半模的另一端设有扣接部3,所述的扣接部3连接搭扣形成两半模通过搭扣扣接的结构,所述的内模2位于外模I内,内模2和外模I分别放置于振动平台4上端面上,振动平台4的下方设有基座5,振动平台4与基座5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平衡支撑振动平台4的震动弹簧6,所述的震动弹簧6与振动平台4下端面、基座5的上端面弹性连接,振动平台4的下端固定连接震动电机7,形成震动电机7工作通过震动弹簧6震动外模I和内模2共同震动的结构;所述的外模I和内模2的外表面设有边棱结构,所述的边棱结构的两侧面设有凸出的定位柱8,所述的定位柱8固定安装在振动平台4的上端面上;所述的外模I和内模2围成空间的上端面上设有一与该上端面相配合的压板9,所述的压板9上设有压杆10;所述的内模2和外模I为相配合的六棱柱结构,内模2为一整体结构,内模2的一对角线的边棱处设有自上至下凸出的板状挡板11,形成将外模I和内模2分割成两对称等腰梯形的空间,内模2上端面上设有提手12,所述的压板9上设有与挡板11上端配合的让位孔13;所述的外模I的外侧面上相隔设有多个分割设置的加强柱14,所述的加强柱14为方钢管,外模I的外侧面上设有扶手15。
[0019]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内模2置于振动平台4上并经定位柱8定位,后将外模I套接在内模2上,将外模I搭扣关上,模具内外壁中间即产生两个排水槽状空隙,然后由1-2人将拌和好的混凝土填入空隙之中,与此同时震动电机7开动进行震动,边加料边震动,每组加料约0.038立米,一般需要持续时间为2分钟,待加料完毕后再震动10-20秒,排水槽预制块即可加工成型。然后由一人用吊移车将加工好的模具由震动平台就近吊移到保养场地,也可由两人抬离,抬离后放置在一空地上,然后打开外模I两端的搭扣,即可呈现出一组(两块)加工好的排水槽预制块。两组模具循环使用,每组加工过程只需时间约3分钟,2-3人便可操作。
[0020]本实用新型替代了传统人工木模具预制加工方法,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一次可加工成型两块排水槽预制块,提高工效一倍。震动电机7通过振动平台4与内、外模I连成一体,使预制料物振动均衡全面,加强了预制构件的密实度,提高了产品成品率,避免了传统方法因密实度不高经常造成返工及成品或半成品破损。
【主权项】
1.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包括相互配合形成预制构件空间的外模(I)和内模(2),其特征在于,外模(I)由两相对形成预制构件外围面的两半模构成,两半模相对接的一端通过合页形成转动连接,两半模的另一端设有扣接部(3),所述的扣接部(3)连接搭扣形成两半模通过搭扣扣接的结构,所述的内模(2)位于外模(I)内,内模(2)和外模(I)分别放置于振动平台(4)上端面上,振动平台(4)的下方设有基座(5),振动平台(4)与基座(5)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平衡支撑振动平台(4)的震动弹簧(6),所述的震动弹簧(6)与振动平台(4)下端面、基座(5)的上端面弹性连接,振动平台(4)的下端固定连接震动电机(7),形成震动电机(7)工作通过震动弹簧(6)震动外模(I)和内模(2)共同震动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模(I)和内模(2)的外表面设有边棱结构,所述的边棱结构的两侧面设有凸出的定位柱(8),所述的定位柱(8)固定安装在振动平台(4)的上端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模(1)和内模(2)围成空间的上端面上设有一与该上端面相配合的压板(9),所述的压板(9)上设有压杆(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模(2)和外模(I)为相配合的六棱柱结构,内模(2)为一整体结构,内模(2)的一对角线的边棱处设有自上至下凸出的板状挡板(11),形成将外模(I)和内模(2)分割成两对称等腰梯形的空间,内模(2)上端面上设有提手(12),所述的压板(9)上设有与挡板(11)上端配合的让位孔(13)。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用于制作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模(I)的外侧面上相隔设有多个分割设置的加强柱(14),所述的加强柱(14)为方钢管,外模(I)的外侧面上设有扶手(15)。
【文档编号】B28B7/00GK205521868SQ201620111186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裴自勇, 齐爱民, 张雷星, 丁西辉, 曹文杰
【申请人】裴自勇, 齐爱民, 张雷星, 丁西辉, 曹文杰
文档序号 : 【 10837864 】

技术研发人员:裴自勇,齐爱民,张雷星,丁西辉,曹文杰
技术所有人:裴自勇,齐爱民,张雷星,丁西辉,曹文杰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裴自勇齐爱民张雷星丁西辉曹文杰裴自勇齐爱民张雷星丁西辉曹文杰
污泥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应急抢险手势通讯系统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