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尤其涉及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0002]舞台灯也叫“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造型的手段之一。随着现代文化、娱乐产业的深入发展,对舞台灯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舞台灯其通常只有一个灯头,只能投射单一光束或图案,有的结合摇头功能,可投射到不同方位,而为了更为丰富光束和图案变化的多样性,需结合多个舞台灯,从而组合形成动态变化的组合效果,但是,单一的舞台灯投射方向可调性差,而对于可变化图案的舞台灯组合,其结构复杂,成本高,安装维护麻烦,调节不够简单方便,灵活性差,无法满足日益丰富的舞台灯光的照明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能简单、稳定地驱动灯头实现万向转动。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包括若干第一驱动件、转盘以及用于驱动转盘旋转的动力源,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连接杆件,第一固定柱的一端用于固接于灯头底部,第二固定柱的一端固接于转盘边缘,连接杆件的一端球铰连接第一固定柱的另一端,连接杆件的另一端球铰连接第二固定柱的另一端;动力源与转盘传动相连。
[0006]优选地,连接杆件包括连接管、第一铰接座、第一螺柱、第二铰接座和第二螺柱,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上分别对应活动套装有第一铰接球和第二铰接球,第一铰接球球铰于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球球铰于第二铰接座,第一螺柱由第一铰接座的一端伸出并与连接管的一端螺接,第二螺柱由第二铰接座的一端伸出并与连接管的另一端螺接。
[0007]优选地,转盘呈凹多变形,第二固定柱的一端固接于转盘的劣角边缘。
[0008]优选地,动力源为一第一电机,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转盘的中部固接。
[0009]优选地,第一驱动件在转盘上呈中心对称的发散状分布。
[0010]优选地,所述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带动上壳旋转的第二驱动件以及用于限制容纳灯头的灯壳。
[0011]优选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传动带及支架,支架枢装于U形架,第二电机固定于支架,第一皮带轮固接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第二皮带轮枢装于支架,传动带绕设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灯壳与第二皮带轮的端面固接。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本实用新型通过动力源驱动转盘转动后,由于连接杆件分别万向铰接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因此,当对灯头施加一定的限制后,灯头就可作有规律的万向转动,以使灯头输出的灯光图案动态、万向地变化,以满足日益丰富的舞台灯光的照明需求;其中,由于一个动力源带动转动盘转动就可以带动多个与头得到活动转动,因此,无需配置过多的驱动结构,就以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灯头动态万向转动,且其安装维护容易,成本低、调节灵活性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灯壳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第一驱动件;11、第一固定柱;12、第二固定柱;13、连接杆件;131、连接管;132、第一铰接座;133、第二铰接座;134、第一螺柱;135、第二螺柱;136、第一铰接球;137、第二铰接球;2、转盘;3、第二驱动件;31、第二电机;32、第一皮带轮;33、第二皮带轮;34、传动带;35、支架;4、灯壳;5、灯头;6、动力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19]如图1所示的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包括若干第一驱动件1、转盘2以及用于驱动转盘2旋转的动力源6,第一驱动件I包括第一固定柱11、第二固定柱12、连接杆件13,第一固定柱11的一端用于固接于灯头5底部,第二固定柱12的一端固接于转盘2边缘,连接杆件13的一端球铰连接第一固定柱11的另一端,连接杆件13的另一端球铰连接第二固定柱12的另一端;动力源6与转盘2传动相连。
[0020]通过动力源6驱动转盘2转动后,由于连接杆件13分别万向铰接第一固定柱11和第二固定柱12,因此,当对灯头5施加一定的限制后,灯头5就可作有规律的万向转动,以使灯头5输出的灯光图案动态、万向地变化,以满足日益丰富的舞台灯光的照明需求;其中,由于一个动力源6带动转动盘转动就可以带动多个与头得到活动转动,因此,无需配置过多的驱动结构,就以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灯头5动态万向转动,且其安装维护容易,成本低、调节灵活性好。
[0021]本例的动力源6为一第一电机,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转盘2的中部固接。
[0022]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例的连接杆件13包括连接管131、第一铰接座132、第一螺柱134、第二铰接座133和第二螺柱135,第一固定柱11和第二固定柱12上分别对应活动套装有第一铰接球136和第二铰接球137,第一铰接球136球铰于第一铰接座132,第二铰接球137球铰于第二铰接座133,第一螺柱134由第一铰接座132的一端伸出并与连接管131的一端螺接,第二螺柱135由第二铰接座133的一端伸出并与连接管131的另一端螺接。第一螺柱134和第二螺柱135与连接管131的螺接方式,利于调整传动杆件的长度,从而更灵活地调节灯头5摆动的角度需求。进一步,第一固定柱11和第二固定柱12的两端可分别螺接螺母,用于对第一铰接球136和第二铰接球137提供限位。
[0023]为使各个灯头5的转动更具均匀性、统一的规律性,转盘2呈凹多变形,第二固定柱12的一端固接于转盘2的劣角边缘。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I在转盘2上呈中心对称的发散状分布。
[0024]如图2?3所示,为进一步增加各个灯头5动态万向转动的灵活性和可调性,本例的所述舞台灯灯头5万向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带动上壳旋转的第二驱动件3以及用于限制容纳灯头5的灯壳4。该第二驱动件3可用于分别带动各个灯头5整体转动。
[0025]作为上述第二驱动件3的一个优选结构: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件3包括第二电机31、第一皮带轮32、第二皮带轮33、传动带34及支架35,支架35枢装于U形架,第二电机31固定于支架35,第一皮带轮32固接于第二电机31的输出轴、第二皮带轮33枢装于支架35,传动带34绕设于第一皮带轮32和第二皮带轮33,灯壳4与第二皮带轮33的端面固接。第二电机31的输出轴带动第一皮带轮32转动,经传动带34传递,带动第二皮带轮33转动,从而使灯壳4转动,而限位于灯壳4内的各个灯头5则对应整体转动。其中,本例的支架35可采用两层间隔设置的板件通过连接柱连接构成。
[0026]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第一驱动件、转盘以及用于驱动转盘旋转的动力源,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连接杆件,第一固定柱的一端用于固接于灯头底部,第二固定柱的一端固接于转盘边缘,连接杆件的一端球铰连接第一固定柱的另一端,连接杆件的另一端球铰连接第二固定柱的另一端;动力源与转盘传动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连接杆件包括连接管、第一铰接座、第一螺柱、第二铰接座和第二螺柱,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上分别对应活动套装有第一铰接球和第二铰接球,第一铰接球球铰于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球球铰于第二铰接座,第一螺柱由第一铰接座的一端伸出并与连接管的一端螺接,第二螺柱由第二铰接座的一端伸出并与连接管的另一端螺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转盘呈凹多变形,第二固定柱的一端固接于转盘的劣角边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动力源为一第一电机,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转盘的中部固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件在转盘上呈中心对称的发散状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带动上壳旋转的第二驱动件以及用于限制容纳灯头的灯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传动带及支架,支架枢装于U形架,第二电机固定于支架,第一皮带轮固接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第二皮带轮枢装于支架,传动带绕设于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灯壳与第二皮带轮的端面固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舞台灯灯头万向驱动机构,包括若干第一驱动件、转盘以及用于驱动转盘旋转的动力源,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连接杆件,第一固定柱的一端用于固接于灯头底部,第二固定柱的一端固接于转盘边缘,连接杆件的一端球铰连接第一固定柱的另一端,连接杆件的另一端球铰连接第二固定柱的另一端;动力源与转盘传动相连。本实用新型能简单、稳定地驱动灯头实现万向转动。
【IPC分类】F21V23/00, F21W131/105, F21V14/02, F21V21/29
【公开号】CN204704773
【申请号】CN201520466115
【发明人】张向农, 李晓彬
【申请人】广州市升龙灯光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9日
文档序号 :
【 9052063 】
技术研发人员:张向农,李晓彬
技术所有人:广州市升龙灯光设备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张向农,李晓彬
技术所有人:广州市升龙灯光设备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