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高,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轻薄化显得尤为必要,为迎合消费者此种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选择,目前国内电容式触摸屏厂家对材料的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出现0.2mm超薄玻璃镀膜需求。玻璃镀膜时主要在真空状态下完成,镀膜完成后会运转到出片室,使用充气阀对箱体内充入空气至大气压状态,一般考虑为防止充气时箱体内灰尘扬起污染玻璃表面,充气口一般安排在顶部,但对于0.4mm、0.33mm、0.28mm。0.25mm、0.2mm、0.15mm这类厚度玻璃就会出现充气幅度单位时间过大造成玻璃剧烈晃动造成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玻璃镀膜工艺中的充气装置,其可在对于超薄玻璃进行充气过程中有效避免气流的瞬时运动致使玻璃发生晃动甚至破裂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其包括有充气室与过渡室,充气室设置于过渡室内部;所述过渡室之上设置有连通至外部气源的第一进气口,所述充气室之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气口,多个第二进气口于充气室的各个端面之上均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于过渡室的上端面;所述充气室的上端面、下端面以及侧端面之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气口,充气室的上端面之中,第一进气口于充气室的上端面的投影与第二进气口之间彼此交错排列。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第一进气口以及第二进气口的位置设置,使得气流可经由充气室的各个方位进入充气室内部,致使其气流运动方向更为均匀以进一步避免玻璃发生晃动;同时,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的错位设置可使得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之间形成足够的过渡空间,致使气流的流速得以进一步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每一个第二进气口之中均设置有进气端体,进气端体内部包括有多个彼此独立的通气孔,多个通气孔的朝向彼此各不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进气端体的设置以使得气流进入第二进气口时的流动速度得以进一步的减缓;同时,进气端体内部的多个通气孔可使得气流输入时朝向各个方向进行扩散,以使得气流的分布均度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其可在超薄玻璃镀膜工艺的充气处理过程中,将充气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注入至过渡室内,并使得气体充满过渡室后,再经由第二进气口进入充气室内以完成对于玻璃的充气处理。上述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可在充气过程中,避免其形成瞬间向下的气流,以进一步避免玻璃在气流作用下发生晃动甚至破碎,进而使得玻璃在充气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成品率均得以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进气口内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充气室、2—过渡室、3—第一进气口、4—第二进气口、5—进气端体、6—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与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其包括有充气室1与过渡室2,充气室1设置于过渡室2内部;所述过渡室2之上设置有连通至外部气源的第一进气口3,所述充气室1之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气口4,多个第二进气口4于充气室1的各个端面之上均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进气口3设置于过渡室2的上端面;所述充气室1的上端面、下端面以及侧端面之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气口4,充气室1的上端面之中,第一进气口3于充气室1的上端面的投影与第二进气口4之间彼此交错排列。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第一进气口以及第二进气口的位置设置,使得气流可经由充气室的各个方位进入充气室内部,致使其气流运动方向更为均匀以进一步避免玻璃发生晃动;同时,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的错位设置可使得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之间形成足够的过渡空间,致使气流的流速得以进一步控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其可在超薄玻璃镀膜工艺的充气处理过程中,将充气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注入至过渡室内,并使得气体充满过渡室后,再经由第二进气口进入充气室内以完成对于玻璃的充气处理。上述用于超薄玻璃镀膜的充气装置可在充气过程中,避免其形成瞬间向下的气流,以进一步避免玻璃在气流作用下发生晃动甚至破碎,进而使得玻璃在充气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成品率均得以改善。
实施例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每一个第二进气口4之中均设置有进气端体5,进气端体5内部包括有多个彼此独立的通气孔6,多个通气孔5的朝向彼此各不相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进气端体的设置以使得气流进入第二进气口时的流动速度得以进一步的减缓;同时,进气端体内部的多个通气孔可使得气流输入时朝向各个方向进行扩散,以使得气流的分布均度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均与实施例1相同。
技术研发人员:朱磊,孙勇,张石亮,杨凯
技术所有人: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