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0046] 助溶剂可以选自200#溶剂油、150 #溶剂油、二甲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7] 载体可以选自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油酸甲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8] 所述盐如十二烷基硫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为钠盐或钙盐等。
[0049]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除草剂组合物或其制剂在防除小麦田杂草方面的 应用,给药剂量为20-70ga.i. /hm2。
[0050] 本发明提供的除草剂组合物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1]1、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唑啉草酯和如碘甲磺隆钠盐、单嘧磺酯或苯磺隆的磺酰 脲类除草剂复配,两活性成分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复配表现出极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混合后 的组合物较单剂显著提高了除草效果,从而降低了使用剂量,在减少农民用药成本的同时, 降低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0052]2、本发明除草组合物扩大了杀草谱,使得一种药剂能同时防治多种杂草,提供了 一种极其方便有效的防治手段,对小麦田主要杂草均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0053]3、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杀灭杂草,药剂不同作用特性使得 两种活性成分之间产生极强的优势互补,能有效延缓单剂抗性的发生与发展。
[0054] 4、本发明除草组合物对作物安全,可以在不伤害小麦的前提下杀灭小麦田主要杂 草。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56] 实施例1 :30%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可湿性粉剂
[0057] 1、组成:
[0058]
[0059] 2、制备方法:
[0060] 将上述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可湿性粉剂的方法制备,即前混 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得30%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可湿性粉剂。
[0061] 实施例2 :72%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可湿性粉剂
[0062] 1、组成
[0063]
[0064] 2、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65] 实施例3 :63%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
[0066] 1、组成:
[0067]
[0068] 2、制备方法:
[0069] 将上述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制备,即前混 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加水捏合、造粒、筛分,得63%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
[0070] 实施例4 :21 %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
[0071] 1、组成:
[0072]
[0073]
[0074] 2、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0075] 实施例5 :33%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颗粒剂
[0076] 1、组成:
[0077]
[0078] 2、制备方法:
[0079] 将上述原料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颗粒剂的方法制备,即前混合、气 流粉碎、后混合、加水捏合、造粒、筛分,即得所述33%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颗粒剂。
[0080] 实施例6 :18%唑啉草酯?碘甲磺隆钠盐颗粒剂
[0081] 1、组成:
[0082]
[0083] 2、制备方法:同实施例5。
[0084] 生测实施例1: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茎叶处理联合作用室内活性测定试验
[0085]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发明人研宄了唑啉草酯和碘甲 磺隆钠盐二元复配的除草效果,并用孙云沛法评价二者不同比例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为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 准则除草剂第4部分》,具体试验方法为:
[0086] 1、试验条件
[0087] 1. 1供试杂草:看麦娘、茼草、播娘蒿、猪殃殃;
[0088] 1. 2供试药剂:挫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
[0089] 2、试材准备
[0090]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盆栽培养法。用llX12cm塑料盆,将未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 米回来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 0,有机质含量1. 2%。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然后将经过催芽预处理的看麦娘、茼草、播娘蒿、 猪殃殃的种子均匀撒播于土壤表面,看麦娘和茼草每盆播50粒,覆土0. 5-lcm,播娘蒿和猪 殃殃每盆播30-40粒,覆土l-2mm,置于温室内常规培养。培养过程中以盆钵底部渗灌方式 补水至饱和状态,待杂草出苗后将看麦娘和茼草每盆定为20株,播娘蒿和猪殃殃每盆定为 10株。
[0091] 3、试验设计
[0092] 该试验共设46个处理,其中唑啉草酯设15、30、45、60、75 8&.1./1111125个剂量处理, 碘甲磺隆钠盐设2. 5、5、10、15、20ga.i. /hm25个剂量处理。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二者 混用设7组配比处理:5:64、5:16、5:4、5:1、20:1、80:1、320:1,剂量均为2.5、5、10、15、2(^ a.i. /hm2,另设1个清水对照,共计46个处理,重复4次。
[0093] 4、施药方法
[0094] 施药期限定在杂草2. 5-5叶期时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置于塔内喷药(ASS-4型农药 喷洒系统,DG8003喷头,喷雾压力2. 75MPA,喷液量30Kg/亩),施药后待自然风干后置于温 室内培养观察。
[0095]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0096] 施药后详细记录杂草的受害症状,处理后20天,进行鲜重测量,并与对照处理相 比较,计算杂草鲜重防效。通过防效的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计 算出各处理的ED5(I和相关系数,评价各处理对杂草的生物活性,运用孙云沛法计算出不同 药剂配比的共毒系数,评价不同配比的增效情况,确定唑啉草酯与碘甲磺隆钠盐最佳活性 比。
[0097] 孙云沛法计算公式: C-T t
[0098] E=-^-xl0°...................................................⑴
[0099] 式中:
[0100] E一一鲜重防效;C一一对照杂草地上部分杂草鲜重;T一一处理杂草地上部分杂草 鲜重。
[0101] ATI=-x|〇()............................................. (2) M
[0102] 式中:
[0103]ATI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S 标准除草剂的ED5(I,单位为克每公顷(ga.i./ hm2);
[0104]M--混剂的ED5(I,单位为克每公顷(ga.i. /hm2)。
[0105] TTI=TIaXPa+TIbXPb....................................... (3)
[0106] 式中:
[0107]T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IaA药剂毒力指数;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 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 ;TIb-一B药剂毒力指数;PB-一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单位为百分率(% );
[0108]
[0109]式中:
[0110]CTC共毒系数;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111] 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多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 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 <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112] 6、结果与分析见表1-表4
[0113] 表1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看麦娘毒力
[0114]
[0115] 表2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茼草毒力
[0116]
[0117] 表3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播娘蒿毒力
[0118]
[0119] 表4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猪殃殃毒力
[0120]
[0121] 表1-表4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在重量比 5:64-320:1的范围内混用对杂草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重量比5:16-80:1的范围内混 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在重量比5:4-20:1的范围内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杂草防 治谱,达到了同时防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目的。
[0122] 生测实施例2 :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试验
[0123] 为了研宄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为唑啉草酯和 碘甲磺隆钠盐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发明人做了以下试验,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业行业标准NY/T1155. 8-2007农药室内生物测定实验准则一除草剂,第8部分:作物的安 全性试验茎叶喷雾法,具体方法为:
[0124] 1、试验条件
[0125] 1.1供试作物:小麦
[0126] 1. 2供试杂草:看麦娘
[0127] 1.3供试药剂
[0128] 唑啉草酯和碘甲磺隆钠盐
[0129] 2、试材准备
[0130] 2.1供试作物
[0131] 供试作物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用11X12cm塑料盆,摆放于浅水槽中,将在未 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0, 有机质含量1. 2%。从顶部浇水使土壤完全湿润后,将小麦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覆土 0.5-1.0〇11,室内温度28-32°〇/18-25°〇((1/11),相对湿度75%±15%。培养过程中以盆钵 底部渗灌方式补水至饱和状态,待小麦出苗后每盆定为10株。
[0132] 2. 2供试杂草
[0133]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用11X12cm塑料盆,摆
文档序号 :
【 8927852 】
技术研发人员:黄延昌,徐家俊,吴艳芳,徐磊,周红英,李万凯,杜沅峰
技术所有人: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黄延昌,徐家俊,吴艳芳,徐磊,周红英,李万凯,杜沅峰
技术所有人: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