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雾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超声波高频雾化电子烟,其一般通过导油棉将油腔中的烟油传导至雾化片上,然后开设与雾化片的雾化表面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通过高频振荡雾化烟油。但是现有的产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缺陷:
1.大颗粒烟雾直接从吸嘴处喷出进入口腔,烫伤使用者舌头。
2.气管均为金属件,冷凝积油严重,容易吸到油。
3.冷凝液滴无法顺利回流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造成气管堵塞,抽烟时产生咕噜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抵挡并附着大颗粒烟雾、并使冷凝烟油很好的回流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雾化器,包括雾化器本体,该雾化器本体顶部安装有吸嘴组件,雾化器本体内设有与吸嘴组件连通的出气通道,在吸嘴组件与出气通道的连接处设有用于阻挡大颗粒烟雾的阻挡装置。
上述方案中,采用阻挡装置可抵挡并附着大颗粒烟雾,避免大颗粒烟雾直接喷射进入人体口腔。
一种具体的方案中,所述阻挡装置包括横截面为倒T字形的座体,该座体包括将吸嘴组件下端封盖的水平部、垂直于水平部的竖直部;
在竖直部外壁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有挡片;所述水平部为中空结构,其顶部完全敞开且与吸嘴组件对接,在水平部的侧壁上开有与吸嘴组件连通的出气孔。
所述挡片为圆盘状,其直径自上而下依次递减。
所述竖直部下端设有倒圆锥形导流柱,在每一片挡片上均开有导流槽。
上述方案中,多层挡片结构,可将大颗粒烟雾抵挡并使大颗粒烟雾停留于相邻挡片间的环形槽中,并通过导流槽的作用使顶部凝结的烟油往下回流,最终通过导流柱的引流往下滴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细烟雾从两侧出气孔流入吸嘴组件。
另一种具体的方案中,所述阻挡装置包括中空的箱体,箱体的中空腔内填充有吸油棉,箱体顶部设有将吸嘴组件下端封盖的罩体,罩体顶部敞开并与吸嘴组件对接,在罩体侧壁上开有与吸嘴组件连通的出气孔。
上述方案中,吸油棉可将雾化片喷出的大颗粒吸收,细烟雾从两侧出气孔流入吸嘴组件。
优选的,在箱体的中空腔内从顶部向下延伸设有引流针,该引流针下端为倒锥形。当吸油棉吸收大颗粒烟雾达饱和状态时,引流针将过饱和液滴引流,滴回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
进一步的,所述雾化器本体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上部的进气口、设置于壳体内的油腔及雾化片、可将油腔中的烟油导入雾化片表面的导油装置、安装在壳体底部的连接电极;
所述出气通道包括设置于壳体内腔的气管,所述油腔中间设有隔油座,隔油座内设有容置腔,所述气管设置于容置腔内,且气管外壁与容置腔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与进气口连通,形成第一进气道;
所述导油装置包括固定于容置腔内且可将烟油导入雾化片,且与雾化片的雾化表面抵接的雾化棉,该雾化棉为中空柱状结构;
所述气管下端套接有隔热管,该气管上端与吸嘴组件相连通,下端插入雾化棉的中空腔中,且隔热管下端与雾化棉中空腔的底部之间留有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与第一进气道连通;
所述雾化片与连接电极之间电连接。
上述方案中,隔热管可以隔热,防止雾化片产生的热量经过气管传递到外壳。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管与气管的套接处设有倒锥形弹簧,该倒锥形弹簧置于隔热管的内腔中,且该倒锥形弹簧下端设有引流棒。
该进一步改进的方案中,倒锥形弹簧可将雾化片表面喷射大颗粒烟雾抵挡,并使其悬挂于弹簧丝上,当大颗粒在弹簧丝上形成液滴并逐渐增多到一定程度时顺着弹簧丝往下回流,并通过弹簧下端的引流丝回流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
优选的,所述气管采用塑胶或者陶瓷材质,其上端为倒锥形。气管制造采用冷凝效果差的材质,并设计成倒锥形结构更利于冷凝液滴回流。
具体的,所述容置腔由外套管和套接在外套管内腔的内套管组成,所述外套管包括设置于油腔底部,用于密封油腔的中空的密封座、固定于密封座上的竖直管,所述内套管套接于竖直管的内腔,内套管的内腔即为容置腔;
所述密封座的中空腔中设有雾化片固定座,雾化片固定于雾化片固定座上;
所述雾化棉侧壁被夹持固定于内套管外壁和竖直管内壁之间,雾化棉底部与雾化片抵接;所述竖直管下端对应雾化棉侧壁处设有多个过油孔,所述过油孔与油腔相连通;
在竖直管的外壁上对应过油孔位置处套接有储油棉,该储油棉位于油腔内并将过油孔封盖住;
所述内套管内腔下部套接有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下端与雾化棉底部内表面抵接,带有隔热管的气管从内套管的中空腔中插入,并插入第二弹簧的中心孔中。
上述方案中,储油棉的作用在于可以控制烟油传递速率,防止雾化棉吸油过多而产生积油。第二弹簧使得雾化棉与雾化片接触更紧密。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
1.阻挡装置可抵挡并附着大颗粒烟雾,避免大颗粒烟雾直接喷射进入人体口腔,烫伤舌头,造成人生伤害。
2.有利于大颗粒液滴很好的回流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避免因大颗粒烟雾累积过多形成液滴,造成气孔堵塞,或造成吸烟产生咕噜声,甚至吸到烟油。
3.可以很好的降低烟气冷凝情况,且可以很好的将气管冷凝烟油回流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1外套管和内套管装配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1外套管和内套管装配结构分解图。
图4为实施例1阻挡装置结构图。
图5为倒锥形弹簧结构图。
图6为实施例2阻挡装置结构图。
图中:1-壳体,2-进气口,3-吸嘴组件,4-油腔,5-雾化片,6-连接电极,7-雾化棉,8-第二弹簧,9-第一进气道,10-隔热管,11-外套管,12-气管,13-储油棉,16-内套管,18-雾化片固定座,19-隔油座,20-雾化器本体,21-阻挡装置,22-吸油棉,23-倒锥形弹簧,24-引流棒,111-密封座,112-竖直管,113-过油孔,211-座体,212-水平部,213-竖直部,214-挡片,215-出气孔,216-导流柱,217-导流槽,221-箱体,222-罩体,223-引流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雾化器,包括雾化器本体20,所述雾化器本体20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上部的进气口2、设置于壳体1内的油腔4及雾化片5、可将油腔4中的烟油导入雾化片5表面的导油装置、安装在壳体1底部的连接电极6。所述雾化片5与连接电极6之间电连接。
该雾化器本体20顶部安装有吸嘴组件3,雾化器本体20内设有与吸嘴组件3连通的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包括设置于壳体内腔的气管12,所述油腔4中间设有隔油座19。隔油座19内设有容置腔,所述气管12设置于容置腔内,且气管12外壁与容置腔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与进气口2连通,形成第一进气道9。
所述导油装置包括固定于容置腔内且可将烟油导入雾化片5,且与雾化片5的雾化表面抵接的雾化棉7,该雾化棉7为中空柱状结构。
所述气管12下端套接有隔热管10,该气管12上端与吸嘴组件3相连通,下端插入雾化棉7的中空腔中,且隔热管10下端与雾化棉7中空腔的底部之间留有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与第一进气道9连通。
所述隔热管10与气管12的套接处设有倒锥形弹簧23,该倒锥形弹簧23置于隔热管10的内腔中,且该倒锥形弹簧23下端设有引流棒24。
所述气管12采用塑胶或者陶瓷材质,其上端为倒锥形。
所述容置腔由外套管11和套接在外套管11内腔的内套管16组成,所述外套管11包括设置于油腔4底部,用于密封油腔4的中空的密封座111、固定于密封座111上的竖直管112。所述内套管16套接于竖直管112的内腔,内套管16的内腔即为容置腔。
所述密封座111的中空腔中设有雾化片固定座18,雾化片5固定于雾化片固定座18上。所述雾化棉7侧壁被夹持固定于内套管16外壁和竖直管112内壁之间,雾化棉7底部与雾化片5抵接。所述竖直管112下端对应雾化棉7侧壁处设有多个过油孔113,所述过油孔113与油腔4相连通。在竖直管112的外壁上对应过油孔113位置处套接有储油棉13,该储油棉13位于油腔4内并将过油孔113封盖住。
所述内套管16内腔下部套接有第二弹簧8,该第二弹簧8下端与雾化棉7底部内表面抵接,带有隔热管10的气管12从内套管16的中空腔中插入,并插入第二弹簧8的中心孔中。
在吸嘴组件3与气管12的连接处设有用于阻挡大颗粒烟雾的阻挡装置21。所述阻挡装置21包括横截面为倒T字形的座体211,该座体211包括将吸嘴组件3下端封盖的水平部212、垂直于水平部212的竖直部213。在竖直部213外壁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有挡片214。所述挡片214为圆盘状,其直径自上而下依次递减。所述竖直部213下端设有倒圆锥形导流柱216。在每一片挡片214上均开有导流槽217。
所述水平部212为中空结构,其顶部完全敞开且与吸嘴组件3对接,在水平部212的侧壁上开有与吸嘴组件3连通的出气孔215。
空气从进气口2进入,流经第一进气道9,并从第二间隙处到达雾化表面,雾化后的烟雾从隔热管10进入气管12,大颗粒烟雾经过倒锥形弹簧23的初步抵挡,部分大颗粒烟雾凝结在弹簧丝上并回流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剩下的大颗粒烟雾经过阻挡装置21进一步抵挡和附着,回流至雾化片表面进行二次雾化,细烟雾从两侧出气孔215最终到达吸嘴组件3中。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重复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阻挡装置21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挡装置21包括中空的箱体221,箱体221的中空腔内填充有吸油棉22,箱体221顶部设有将吸嘴组件3下端封盖的罩体222,罩体222顶部敞开并与吸嘴组件3对接,在罩体222侧壁上开有与吸嘴组件3连通的出气孔215。
在箱体221的中空腔内从顶部向下延伸设有引流针223,该引流针223下端为倒锥形。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福,钟科军,郭小义,黄炜,于宏,代远刚,尹新强,易建华,沈礼周
技术所有人: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