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包括红外光发射管、红外光接收管及控制器,其中,所述红外光发射管及红外光接收管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红外光发射管用于发射预设波长的红外光穿过包含血液的物体到达所述红外光接收管;所述红外光接收管用于接收被所述包含血液的物体吸收后的红外光并转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电信号与血糖浓度的预设对应表确定血液中的血糖浓度。本实用新型采用红外光照射的方式自动获取血糖浓度对应的电信号,简化血糖浓度采集的过程,避免扎针造成用户身体的伤害,有利于用户身体健康。
【专利说明】
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血清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分升。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分升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过160?180毫克/分升,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形成糖尿。
[0003]及时掌握人体血糖浓度能够及时预防糖尿病,然而,现有血糖数据采集装置需要通过有创的方式(即扎针的方式)测试血糖浓度,如此一来,若需要频繁测试血糖浓度,对用户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血糖数据采集装置无法采用无创的方式测试血糖浓度的产品缺陷。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夹片、弹片、接收信号线、红外光接收管、发射信号线、控制器、红外光发射管及第二夹片,其中: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之间,用于产生弹力并使所述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夹紧包含血液的物体;所述红外光接收管设置于第一夹片的表面,所述红外光发射管设置于第二夹片的表面;所述接收信号线的一端连接至红外光接收管,所述接收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发射信号线的一端连接至红外光发射管,所述发射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红外光发射管用于发射预设波长的红外光穿过所述包含血液的物体到达所述红外光接收管;所述红外光接收管用于接收被所述包含血液的物体吸收后的红外光并转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电信号与血糖浓度的预设对应表确定血液中的血糖浓度。
[0006]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用于包裹所述第一夹片的第一胶套及用于包裹所述第二夹片的第二胶套,所述第一胶套上设置第一圆孔,所述红外光接收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胶套的第一圆孔内,所述第二胶套上设置第二圆孔,所述红外光发射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胶套的第二圆孔内。
[0007]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按键及显示屏,其中,所述控制器、按键及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
[0008]优选的,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控制器上。
[0009]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线套,所述接收信号线及发射信号线均设置于线套内部,所述线套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夹片内,所述线套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外壳底部的孔内。
[0010]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显示屏信号线,所述显示屏通过所述显示屏信号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凹形区域内。
[0012]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线,所述电池通过所述电池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盖,用于覆盖所述凹形区域。
[0014]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表面的玻璃,用于保护显示屏。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如下技术效果:采用红外光照射的方式自动获取血糖浓度对应的电信号,简化血糖浓度采集的过程,避免扎针造成用户身体的伤害,有利于用户身体健康。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左透视图。
[001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或“固定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2]如图1及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左透视图。
[00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包括,但不仅限于,第一夹片1、弹片2、接收信号线3、第一胶套4、红外光接收管5、发射信号线6、线套7、控制器8、按键9、显示屏10、玻璃11、第一外壳12、第二外壳13、显示屏信号线14、电源线15、电池盖16、电池17、红外光发射管18、第二胶套19及第二夹片20。
[0024]其中,所述弹片2固定在第一夹片I与第二夹片20之间,用于产生弹力并使所述第一夹片I及第二夹片20夹紧包含血液的物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包含血液的物体为人体的手指或动脉经过的其它人体部位(例如,手掌、腿部等)。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包含血液的物体也可以是包含血液的血液袋。
[0025]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设置于第一夹片I的表面,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设置于第二夹片20的表面。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与红外光发射管18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发射的红外光可以照射到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
[0026]此外,所述第一胶套4包裹所述第一夹片I,所述第二胶套19包裹所述第二夹片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套4及第二胶套19均为软性硅胶材料。所述第一胶套4及所述第二胶套19用于增加用户手指被夹于所述第一夹片I与所述第二夹片20之间的舒适度。
[0027]所述第一胶套4包括第一圆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设置于第一胶套4的第一圆孔内,所述第二胶套19包括第二圆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孔内。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套4及第二胶套19可以省略。
[0028]所述接收信号线3的一端连接至红外光接收管5,所述接收信号线3的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8。所述发射信号线6的一端连接至红外光发射管18,所述发射信号线6的另一端连接控制器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为红外光二极管(或红外光三极管),用于产生预设波长的红外光,其中,所述预设波长为1400纳米。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为光电二极管(或光电三极管),用于将所述预设波长的红外光转换为电信号(例如,电流或电压)。所述控制器8用于控制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产生预设波长的红外光,及从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中获取所述预设波长的红外光转换后的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确定血糖浓度。
[0029]具体地说,当用户的手指设置于所述第一夹片I及第二夹片20之间时,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发射预设波长的红外光并穿过用户的手指到达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将穿过用户手指的红外光转换为电信号,所述控制器8通过分析血液中的血糖吸收红外光的多少(可以用电信号来反应)来分析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即所述控制器8根据电信号与血糖浓度的预设对应表来分析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具体地说,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中电信号越强(例如,电流越大),表明血液中的血糖吸收红外光的越少,血液中的血糖越低,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中电信号越弱(例如,电流越小),表明血液中的血糖吸收红外光越多,血液中的血糖越高。
[0030]所述线套7为中空结构。所述接收信号线3及发射信号线6均设置于线套7内部,所述线套7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夹片20内,所述线套7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外壳12底部的孔内。
[0031]所述第一外壳12与所述第二外壳13卡扣式连接。所述第一外壳12与所述第二外壳13之间设置有控制器8、按键9、显示屏10、显示屏信号线14及电源线15。所述显示屏10设置于所述按键9的上方。所述第一外壳12及所述第二外壳13均为T字型结构,所述第一外壳12及所述第二外壳13的下方为手掌大小,方便用户握持。
[0032]所述控制器8是一个集成电路模块。所述控制器8上设置有多个按键9。所述按键9用于对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进行操作。具体地说,所述按键9可以是,但不限于,开关按键、数字按键、红外光增加按键、红外光减少按键等。所述开关按键用于启动或关闭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所述数字按键用于设置/输入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的密码。所述红外光增加按键用于增加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发射红外光的强度,所述红外光减少按键用于减少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发射红外光的强度。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通过所述红外光增加按键及所述红外光减少按键调节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发射红外光的强度。
[0033]所述第二外壳13还包括凹形区域,该凹形区域内设置有电池17。所述凹形区域由所述电池盖16覆盖。所述电池17通过电源线15与所述控制器8连接,并向所述控制器8供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7是一种低辐射、低功耗的可充电电池,其不会对用户的健康带来影响。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连接至所述电池上的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2的底部。该充电接口可以是,但不限于,一种USB接口或其它标准的电池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可以直接插入外部电源(例如电脑USB接口或者低压稳压器等)上对所述电池17进行充电。当所述电池17的电量用完时,可通过所述充电接口对电池17进行充电。
[0034]所述控制器8通过显示屏信号线14与显示屏10连接,所述显示屏10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12内,用于显不血糖浓度。
[0035]所述第一外壳12的表面设置有玻璃11,所述玻璃11用于保护显示屏10。
[0036]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7]当手指处于所述第一夹片I与第二夹片20之间时,按下按键9中的开关按键,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及红外光发射管18处于工作状态,控制器8控制所述红外光发射管18发射预设波长的红外光,并从所述红外光接收管5获取所述预设波长的红外转换后的电信号,并根据电信号与血糖浓度的预设对应表得到用户的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之后将血糖浓度显示到显示屏10上。
[00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功能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夹片、弹片、接收信号线、红外光接收管、发射信号线、控制器、红外光发射管及第二夹片,其中: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之间,用于产生弹力并使所述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夹紧包含血液的物体;所述红外光接收管设置于第一夹片的表面,所述红外光发射管设置于第二夹片的表面;所述接收信号线的一端连接至红外光接收管,所述接收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发射信号线的一端连接至红外光发射管,所述发射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红外光发射管用于发射预设波长的红外光穿过所述包含血液的物体到达所述红外光接收管;所述红外光接收管用于接收被所述包含血液的物体吸收后的红外光并转换成电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电信号与血糖浓度的预设对应表确定血液中的血糖浓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用于包裹所述第一夹片的第一胶套及用于包裹所述第二夹片的第二胶套,所述第一胶套上设置第一圆孔,所述红外光接收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胶套的第一圆孔内,所述第二胶套上设置第二圆孔,所述红外光发射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胶套的第二圆孔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按键及显示屏,其中,所述控制器、按键及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控制器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线套,所述接收信号线及发射信号线均设置于线套内部,所述线套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夹片内,所述线套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外壳底部的孔内。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显示屏信号线,所述显示屏通过所述显示屏信号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凹形区域内。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线,所述电池通过所述电池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盖,用于覆盖所述凹形区域。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创血糖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表面的玻璃,用于保护显示屏。
【文档编号】A61B5/1455GK205683086SQ201620347140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1日 公开号201620347140.0, CN 201620347140, CN 205683086 U, CN 205683086U, CN-U-205683086, CN201620347140, CN201620347140.0, CN205683086 U, CN205683086U
【发明人】张贯京, 陈兴明, 高伟明, 李慧玲, 刘志凡
【申请人】深圳市前海康启源科技有限公司
文档序号 :
【 10990242 】
技术研发人员:张贯京,陈兴明,高伟明,李慧玲,刘志凡
技术所有人:深圳市前海康启源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张贯京,陈兴明,高伟明,李慧玲,刘志凡
技术所有人:深圳市前海康启源科技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