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扣带成形装置和其动作方法、以及粘扣带的制造方法
[0033]图9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粘扣带成形装置中,对应于模具的辊旋转轴线向正对纸面看时的顺时针旋转的回旋量,向左右轴承施力的说明图。
[0034]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的概略流程图。
[0035]图11涉及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特别是表示调整模具辊的姿态的概略流程图。
[0036]图12涉及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是用于说明对应于自挤出喷嘴承受的挤出压力的变动来调整模具辊姿态的简略时序图。
[0037]图13涉及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是用于说明对应于所成形的粘扣带的基片部的厚度变动来调整模具辊姿态的简略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无需赘言,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适当地对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也能够掌握该组合的叠加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之间的重复说明。参考附图旨在说明发明,已做了适当简化。
[0039]另外,在本申请中,将模具辊向挤出喷嘴接近的方向设为前侧,将模具辊远离挤出喷嘴的方向设为后侧。即,模具辊接近挤出喷嘴的移动是“前进”,模具辊远离挤出喷嘴的移动是“后退” ο将模具辊的形成与挤出喷嘴之间的远近关系的移动的方向称作进退方向。将与模具辊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即,模具辊的第I端是左端,与该第I端相反那一侧的第2端是右端。将与进退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二者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定义方向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也可以对照以下详细记载另行定义。
[0040]<第1实施方式>
[0041]参照图1?图13说明第I实施方式。图1是粘扣带成形装置的概略立体图,模具辊处于工作位置,与未图示的挤出喷嘴接近地相对。在图1中省略了控制计算机、配线的图示。图2是粘扣带成形装置的概略俯视示意图,表示模具辊处于退避位置而离开挤出喷嘴较远的状态。图3是粘扣带成形装置的概略俯视示意图,表示模具辊处于工作位置而与挤出喷嘴接近地相对的状态。图4是粘扣带成形装置的模具辊和拾取辊的概略剖视示意图,也一并示出挤出喷嘴的剖视图,并且也示意地示出拾取辊下游侧的厚度计。另外,在图4中,与图3同样,模具辊处于工作位置,处于与挤出喷嘴接近地相对的状态。图5是表示粘扣带成形装置的模具辊和模具辊两端的轴支承机构的示意图,表示在模具辊的周面形成有成形模腔的情况,以剖面示意地表示模具辊两端的轴支承结构,同样也以剖面示意地表示挤出喷嘴。图6是更详细地表示粘扣带成形装置的模具辊左端的轴支承结构的示意图,表示轴支承结构所包含的左侧轴承的结构。图7是示意地表示粘扣带成形装置的模具辊的旋转轴线回旋了的状态(模具辊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相对移动了的状态)的示意图,表示在模具辊两端之间的范围内,模具辊的周面和挤出喷嘴的相对面之间的间隔带有倾斜的状态。另外,图7终究只是示意图,并不表示旋转轴线的实际回旋量。图8是示意地表示在粘扣带成形装置中,对应于模具的辊旋转轴线向正对纸面看时逆时针旋转的回旋量,对左右轴承施力的说明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在粘扣带成形装置中,对应于模具的棍旋转轴线向正对纸面看时顺时针旋转的回旋量,对左右轴承施力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的概略流程图。图11涉及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特别是表示调整模具辊姿态的概略流程图。图12涉及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是用于说明对应于自挤出喷嘴承受的挤出压力的变动来调整模具辊姿态的简略时序图。图13涉及粘扣带成形装置的动作方法,是用于说明对应于所成形的粘扣带的基片部的厚度变动来调整模具辊姿态的简略时序图。
[0042]图1?图5所示的粘扣带成形装置100构成为,轴支承模具辊10,能够使模具辊10朝向挤出机400的挤出喷嘴450前进,且能够使模具辊1后退以离开挤出机400的挤出喷嘴450。模具辊10是在周面11设有多个成形模腔12的金属制旋转体,该多个成形模腔12用于成形粘扣带900的卡合元件920,在模具辊10的内部设有冷却水的循环水路,模具辊10在粘扣带成形时被冷却,由此,能够促进模具辊10的周面11上的熔融树脂的凝固、即粘扣带900的固化。另外,挤出机400是重量很大的机械,在工厂的制造车间内是被固定在地基上的。
[0043]与专利文献I的图3—样,模具辊10是许多个环状板材沿着旋转轴线层叠而形成的,专利文献I的全部记载在此处通过参照而编入到本说明书中。另外,由模具辊10的成形模腔12成形的卡合元件920的具体形状是任意的。图4所例示的卡合元件920在基部上具有以弧状向彼此相反方向延伸的两个头部,但也可以是字母J形钩等其他结构。
[0044]如图4和图5所示,粘扣带成形装置100使模具辊10前进到使模具辊10与挤出机400的挤出喷嘴450的挤出口 490相对为止。在该状态下,在模具辊10的周面11和挤出喷嘴450的挤出口490下方的弧形面495之间,形成粘扣带900的基片部910的成形空间。优选的是,挤出喷嘴450的弧形面495以与模具辊10的周面11的曲率相同的曲率设成弧形,但并不限定于此。该弧形面495用于与模具辊10协同地成形粘扣带900的基片部910,是与模具辊10的周面11相对的面,也将其称作“相对面”。
[0045]挤出喷嘴450经由挤出口490将熔融树脂供给到模具辊10的周面11,由此,熔融树脂被挤入到模具辊10的周面11的成形模腔12内,而且熔融树脂被填充到模具辊10的周面11和挤出喷嘴450的挤出口 490下方的弧形面495之间的成形空间中。利用成形模腔12成形粘扣带900的卡合元件920,利用模具辊10的周面11和挤出喷嘴450的弧形面495之间的成形空间成形粘扣带900的基片部910。
[0046]挤出喷嘴450只要具有与模具辊10的周面11相对且与该周面11协作来成形粘扣带900的基片部910的成形面,就能够任意地构成。本例子的挤出喷嘴450具有沿着模具辊10的旋转轴线口径较大的挤出口490。如图5所示,挤出喷嘴450所包含的流路具有轴状流路411、中继空腔412、连结流路413以及开放空腔(日文:7° V于Λ)414,中继空腔412和开放空腔414经由在挤出口 490的宽度方向上并列的多个连结流路413而彼此相连。开放空腔414开放而形成挤出口 490。
[0047]以下,详细地说明粘扣带成形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如图1?图5所示,粘扣带成形装置100借助左侧支承结构体(第I支承结构体)50的左侧轴承530,对具有旋转轴线AXlO的模具辊10的轴部左端13进行轴支承,而使该轴部左端13能够旋转,并借助右侧支承结构体(第2支承结构体)80的右侧轴承560,对模具辊10的轴部右端16进行轴支承,而使该轴部右端16能够旋转。另外,轴部左端13处于模具辊10的第I端侧,轴部右端16处于模具辊的与第I端侧相反的第2端侧。
[0048]粘扣带成形装置100具备电动马达444,该电动马达444作为模具辊10用的驱动源,由图2和图3中以框线标示的控制部(控制部件)850控制而产生扭转力,将产生的扭转力直接或者经由任意的动力传递系统传递到模具辊10,模具辊10从动旋转。另外,粘扣带成形装置100具有用于使外部的冷却水循环通路与模具辊10内的流路相连的连接器445。连接器445以与右侧支承结构体80的外侧面相邻的方式设置,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
[0049]用于支承模具辊10的轴部左端13且使该轴部左端13能够旋转的左侧支承结构体50,被固定于左侧滚珠丝杠34的螺母36,该左侧支承结构体50能够通过左侧滚珠丝杠34的丝杠轴35的左旋转而前进,或通过左侧滚珠丝杠34的丝杠轴35的右旋转而后退。同样地,用于支承模具辊10的轴部右端16且使该轴部右端16能够旋转的右侧支承结构体80,被固定于右侧滚珠丝杠64的螺母66,该右侧支承结构体80能够通过右侧滚珠丝杠64的丝杠轴65的左旋转而前进,或通过右侧滚珠丝杠64的丝杠轴65的右旋转而后退。在使处于图2所示的退避位置的模具辊10前进到图3所示的工作位置时,同步地控制左侧滚珠丝杠34和右侧滚珠丝杠64这两者,使得模具辊10在左右相同速度的条件下前进。另外,在各滚珠丝杠34、64的丝杠轴上以预定的间距设有槽,能够与丝杠轴的旋转量相应地、高精度地例如以微米单位来控制螺母的移动量。通过使模具辊10从图3所示的工作位置后退到图2所示的退避位置,能够简便地进行模具辊10的维护作业或者模具辊10的更换作业。
[0050]如图1所示,左侧支承结构体50具有底板51、滑架部52、侧板53以及安装板54。左侧滚珠丝杠34的螺母36利用任意的紧固部件牢固地固定于侧板53和底板51,由此,能够在左侧滚珠丝杠34的螺母36上安装左侧支承结构体50。
[0051]左侧支承结构体50也构成为,在设置于载置台上的一组的第I直线导轨351和第2直线导轨352上滑移,由此,能够确保该左侧支承结构体50沿着左侧滚珠丝杠34的轴向更稳定地直线移动。第I直线导轨351和第2直线导轨352互相平行地设置在载置台之上,左侧滚珠丝杠34的丝杠轴35被定位在这两条直线导轨之间的中间部位的上方。换言之,第I直线导轨351和第2直线导轨352在左侧滚珠丝杠34的丝杠轴35的下方平行地配置。
[0052]左侧支承结构体50的设置在底板51下表面的滑架部52,以能够在第I直线导轨351和第2直线导轨352上滑移的方式被安装。两个滑架部52中的一者设置在第I直线导轨351上,另一者设置在第2直线导轨352上,但也可以与左侧支承结构体50的尺寸、载荷相应地增加滑架部52的数量。
[0053]右侧支承结构体80也与左侧支承结构体50同样地构成。除了将第I直线导轨351和第2直线导轨352改记为第3直线导轨651和第4直线导轨652、将左侧滚珠丝杠34改记为右侧滚珠丝杠64、将底板51改记为底板81、将滑架部52改记为滑架部82、将侧板53改记为侧板83、将安装板54改记为安装板84之外,适用与上述同样的说明。
[0054]由左侧电动马达31产生的扭转力被经由左侧减速机32传递到左侧滚珠丝杠34的丝杠轴35。左侧滚珠丝杠34具有接近挤出机400的挤出喷嘴450这一侧的顶端部和接近动力源这一侧的基
文档序号 :
【 9871694 】
技术研发人员:杉本笃纪,梅川道,大導寺正史
技术所有人:YKK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杉本笃纪,梅川道,大導寺正史
技术所有人:YKK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