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
背景技术:
卧床患者长期躺卧于护理床上,由于自身体力的原因难以下床站立,其腿部和手臂等身体各部位得不到锻炼,直接影响身体各部位的血液循环,不利于病人的康复,而现有的各类护理床也无法辅助患者站立。而且,现有的护理床大都没有曲腿功能,长期卧床的患者难以有效活动腿部,影响患者整体的恢复效果。少数具有曲腿功能的护理床,其结构过于简杂,易损坏,难维修,且制造成本较高。因此,现有的护理床无法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它可解决卧床患者不方便下床站立,四肢及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充分锻炼,影响康复的问题。另外,它具有曲腿功能,可辅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腿部煅炼,并可方便在床上为患者洗脚。可解决现有护理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 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包括站立底架,站立底架的后部设有后支撑架,站立底架的前部设有前支撑架,后支撑架上安装床框,床框通过连接件与后支撑架铰接,床框的后端安装脚踏板托座;在站立底架上安装站立驱动轴支架,在驱动轴支架上安装轴承套、轴承、站立连接轴,在站立连接轴上安装站立驱动臂和站立轴拨杆,在站立底架上安装支架,在支架上安装丝杠座,站立丝杠组件安装在安装丝杠座和站立轴拨杆之间,站立底架上安装下气弹簧座,站立丝杠组件上安装上气弹簧座,气弹簧安装在下气弹簧座和上气弹簧座之间;床框上安装床框站立托座,站立驱动臂与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床框站立托座铰接;所述床框上开设曲腿板安装槽,曲腿板安装槽位于床框后部;曲腿板安装槽内安装前曲腿板和后曲腿板,前曲腿板的前端与床框铰接,后曲腿板的前端通过曲腿板铰链件与前曲腿板的后端铰接;床框上安装曲腿旋转轴,曲腿旋转轴上固定安装腿板驱动杆,后曲腿板底部安装曲腿板支架,曲腿板支架与腿板驱动杆铰接;床框上安装曲腿丝杠组件,曲腿丝杠组件与床框铰接;曲腿旋转轴上安装曲腿旋转轴拨杆,曲腿旋转轴拨杆与曲腿丝杠组件铰接。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所述床框的中部安装两块座板,两座板左右分布;两座板的前后两端均与床框铰接;每块座板的外侧各安装一块中板,同侧的中板和座板铰接;每块座板的前端各与一块内翻身板铰接,两内翻身板的内侧铰接;每块内翻身板外侧各安装一块外翻身板,同侧的外翻身板与内翻身板铰接;同侧的中板的前端与外翻身板的后端铰接;两座板之间的铰链轴与两内翻身板之间的铰链轴共线,座板和中板之间的铰链轴与外翻身板和内翻身板之间的铰链轴共线;中板和外翻身板之间的铰链轴与内翻身板和座板之间的铰链轴共线;同侧的中板、座板、外翻身板和内翻身板连接构成翻身板,床框上共有左右两块翻身板,两内翻身板和两外翻身板连接构成起身板;床框上安装左右两套翻身机构和一套起身机构,左右两套翻身机构分别与两外翻身板或两中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右侧的翻身机构由右翻身丝杠组件、第一翻身杠、右翻身轴拨杆、右翻身轴拨杆和右翻身连接杆连接构成;床框上安装第一翻身杠,右翻身轴拨杆和右翻身轴拨杆的内端分别与第一翻身杠连接,右翻身轴拨杆的外端与右翻身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右翻身连接杆的另一端与一侧的中板或外翻身板铰接;床框上安装右翻身丝杠组件,右翻身丝杠组件与右翻身轴拨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侧的翻身机构由左翻身丝杠组件、第二翻身杠、左翻身驱动杆、左翻身轴驱动拨杆和左翻身连接杆连接构成;床框上安装第二翻身杠,左翻身驱动杆、左翻身轴驱动拨杆的内端分别与第二翻身杠连接,左翻身驱动杆的外端与左翻身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左翻身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中板或外翻身板铰接;床框上安装左翻身丝杠组件,左翻身丝杠组件与左翻身轴驱动拨杆的外端连接。所述中板上安装左翻身连接座,左翻身连接杆通过左翻身连接座与中板铰接。所述的起身机构由起身臂、起身旋转杠拨杆、起身旋转杠和起身丝杠组件连接构成,床框上安装起身旋转杠,起身旋转杠上安装起身臂和起身旋转杠拨杆,起身臂位于所述起身板下方,床框上安装站立丝杠组件,站立丝杠组件与起身旋转杠拨杆连接;起身臂上安装起身托轮。所述座板的内侧开设弧形槽,两座板的弧形槽构成排便孔。所述床框上安装座垫板驱动轴,座垫板驱动轴上安装座垫板托杆,座垫板托杆上面安装座垫板;座垫板与弧形槽配合。所述站立底架的后端是U形框架。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第一,它可为患者提供站立的安全平台,使患者无须下床便可完成站立、起身等动作,使患者的四肢及身体各部位均得到适当的煅炼,能较好地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第二,它具有曲腿功能,可辅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腿部煅炼,并可方便在床上为患者洗脚。第三,它还具有既可向左和向右翻折,又可起身竖起的翻身起身总板,使护理床同时具有翻身和起身的功能,从而可解决卧床患者各种体位变换,能有效防止褥疮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翻身和起身,两者互不干扰,互不重叠,移动灵活方便,从而可大幅简化护理床的结构、减轻重量、缩小体积。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主视结构意图;图2是图1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所述 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的站立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所述床框翻转竖起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上半部的床框;图6是图1的A向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中板起、翻身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脚踏板托座2曲腿摇把座3曲腿丝杠座4床框5曲腿丝杠组件6腿板驱动杆7曲腿旋转轴拨杆8中板后连接件9座垫板转换驱动机构10连杆
11床框站立托座12腰部束缚带座13座垫板转换轴座14起身托轮15起身臂16起身旋转杠拨杆17翻身丝杠座18翻身轴座19站立丝杠组件20起身丝杠组件21小床板框22小床板框连接件23后曲腿板24连接件25床框连接座26曲腿板铰链件27站立轴拨杆28座便轴拨杆29座垫板托杆30座垫板驱动轴31连接座32腰部束缚带33中板34起身连接件35翻身杠座36起身旋转杠37第二翻身杠38第一翻身杠39翻身杠座40外翻身板41翻身折页42曲腿旋转轴43座垫板44中板前连接件45起身杠座46左翻身丝杠组件47右翻身丝杠组件48站立底架49后支撑架50驱动轴支架51站立驱动臂52下气弹簧座53气弹簧54上气弹簧座55减振托座56支架57丝杠座58轴承套59轴承60站立连接轴61脚踏板托62轮座63托轮64左翻身连接座65左翻身连接杆66左翻身驱动杆67左翻身轴驱动拨杆68右翻身轴拨杆69右翻身轴拨杆70左翻身连接座71右翻身连接杆72前曲腿板73起身丝杠座74弧形槽75内翻身板76 U形框架77曲腿板安装槽78曲腿板支架79前支撑架80座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包括站立底架48。站立底架48的后部设有后支撑架49。站立底架48的前部设有前支撑架79。后支撑架49上安装床框4。床框4通过连接件24与后支撑架49铰接。床框4的后端安装脚踏板托座1,以便为供患者在竖起过程中或竖起后提供站立的平台。如图4所示,在站立底架48上安装站立驱动轴支架50。在驱动轴支架50上安装轴承套58、轴承59和站立连接轴60。在站立连接轴60上安装站立驱动臂51和站立轴拨杆27。在站立底架48上安装支架56,在支架56上安装丝杠座57,站立丝杠组件19安装在安装丝杠座57和站立轴拨杆27之间。站立底架48上安装下气弹簧座52,站立丝杠组件19上安装上气弹簧座54。气弹簧53安装在下气弹簧座52和上气弹簧座54之间。床框4上安装床框站立托座11,站立驱动臂51与连杆10的一端铰接,连杆10的另一端与床框站立托座11铰接。患者需要站立时,手摇站立丝杠组件19,站立丝杠组件19拉动站立轴拨杆27转动,站立轴拨杆27通过站立连接轴60带动站立驱动臂51转动。站立驱动臂51和连杆10给床框4翻转力,使床框4绕驱动轴支架50翻转竖起。为方便患者活动腿部以及在床上洗脚,如图1所示,所述床框4上开设曲腿板安装槽77,曲腿板安装槽77位于床框4后部;曲腿板安装槽77内安装前曲腿板72和后曲腿板23,前曲腿板72的前端与床框4铰接,后曲腿板23的前端通过曲腿板铰链件26与前曲腿板72的后端铰接;床框4上安装曲腿旋转轴42,曲腿旋转轴42上固定安装腿板驱动杆6,后曲腿板23底部安装曲腿板支架78,曲腿板支架78与腿板驱动杆6铰接;床框4上安装曲腿丝杠组件5,曲腿丝杠组件5与床框4铰接;曲腿旋转轴42上安装曲腿旋转轴拨杆7,曲腿旋转轴拨杆7与曲腿丝杠组件5铰接。患者需要曲腿时,曲腿装置带动曲腿旋转轴拨杆7转动,曲腿旋转轴拨杆7通过曲腿旋转轴42 带动腿板驱动杆6向下摆动,腿板驱动杆6带动曲腿板支架78和后曲腿板23下移,后曲腿板23相对前曲腿板27弯折保持水平状态。为便于移动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站立底架48底部可安装行走轮。为方便患者站立,脚踏板最好垂直于床框4。腿部、腰部安装束缚带、站立时将人固定在床框上,在站立丝杠组件19的驱动下床框旋转,达到安全站立的目的。如图2所示,所述床框4的中部安装两块座板80,两座板80左右分布。两座板80的前后两端均与床框4铰接。每块座板80的外侧各安装一块中板33。同侧的中板33和座板80铰接。每块座板80的前端各与一块内翻身板75铰接。两内翻身板75的内侧铰接;每块内翻身板75外侧各安装一块外翻身板40,同侧的外翻身板40与内翻身板75铰接;同侧的中板33的前端与外翻身板40的后端铰接;两座板80之间的铰链轴与两内翻身板75之间的铰链轴共线,座板80和中板33之间的铰链轴与外翻身板40和内翻身板75之间的铰链轴共线冲板33和外翻身板40之间的铰链轴与内翻身板75和座板80之间的铰链轴共线;同侧的中板33、座板80、外翻身板40和内翻身板75连接构成翻身板,床框4上共有左右两块翻身板,两内翻身板75和两外翻身板40连接构成起身板;床框4上安装左右两套翻身机构和一套起身机构,左右两套翻身机构分别与两外翻身板40或两中板33 —一对应连接。在实际加工时,如图2所示,座板80的前后两端可分别设有中板前连接件44和中板后连接件8,两座板80通过中板前连接件44和中板后连接件8铰接,其铰链轴与床框4连接,使座板80可翻折竖起或水平放置。两座板80也可通过各自独立的铰链轴分别与床框4铰接,两座板80的铰链轴平行,但该结构方案的造价较高,且翻身效果不太理想。患者需向左翻身时,可起动右侧的翻身机构,翻身机构带动外翻身板40或中板33向左侧翻起,外翻身板40带动内翻身板75翻转,中板33带动座板80翻转,从而将患者翻向左侧。同理,患者可利用左侧翻身板向右侧翻身。侧身翻转时,构成翻身板的中板33和座板80之间,及外翻身板40和内翻身板75之间均可相对弯折,并且,是中板33和外翻身板40先大幅度翻转,而后座板80和内翻身板75才明显翻转,可使患者在侧身翻转过程中感觉更加舒适。如图6所示,所述右侧的翻身机构由右翻身丝杠组件47、第一翻身杠38、右翻身轴拨杆68、右翻身轴拨杆69和右翻身连接杆71连接构成。床框4上安装第一翻身杠38,右翻身轴拨杆68和右翻身轴拨杆69的内端分别与第一翻身杠38连接,右翻身轴拨杆69的外端与右翻身连接杆71的一端铰接,右翻身连接杆71的另一端与一侧的中板33或外翻身板40铰接。床框4上安装右翻身丝杠组件47,右翻身丝杠组件47与右翻身轴拨杆6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侧的翻身机构由左翻身丝杠组件46、第二翻身杠37、左翻身驱动杆66、左翻身轴驱动拨杆67和左翻身连接杆65连接构成;床框4上安装第二翻身杠37,左翻身驱动杆66、左翻身轴驱动拨杆67的 内端分别与第二翻身杠37连接,左翻身驱动杆66的外端与左翻身连接杆65的一端铰接,左翻身连接杆65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中板33或外翻身板40铰接;床框4上安装左翻身丝杠组件46,左翻身丝杠组件46与左翻身轴驱动拨杆67的外端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中板33上安装左翻身连接座64,左翻身连接杆65通过左翻身连接座64与中板33铰接。如图1所示,所述的起身机构由起身臂15、起身旋转杠拨杆16、起身旋转杠36和起身丝杠组件20连接构成,床框4上安装起身旋转杠36,起身旋转杠36上安装起身臂15和起身旋转杠拨杆16,起身臂15位于所述起身板下方,床框4上安装站立丝杠组件19,站立丝杠组件19与起身旋转杠拨杆16连接;起身臂15上安装起身托轮14。起身时,起身丝杠组件20推动起身旋转杠拨杆16转动,起身旋转杠拨杆16通过起身旋转杠36带动起身臂15转动竖起,起身臂15将起身板向上推起。为方便起身臂15将起身板推动竖起,如图1所示,起身臂15上安装起身托轮14。起身托轮14可减少起身板与起身臂15间的移动摩擦。为方便患者在床上排便,如图7所示,所述座板80的内侧开设弧形槽74,两座板80的弧形槽74构成排便孔。所述床框4上安装座垫板驱动轴30,座垫板驱动轴30上安装座垫板托杆29,座垫板托杆29上面安装座垫板43 ;座垫板43与弧形槽74配合。为防止床框4翻转竖起时,站立底架48对床框4的后端造成阻碍,如图4所示,站立底架48的后端是U形框架76。床框4相对站立底架48竖起后,床框4的后端位于U形框架76内。U形框架76能在不延长站立底架48总长度的前提下,为床框4提供充足的翻转空间,从而使整 个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结构更加简洁紧凑。
权利要求1.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站立底架(48),站立底架(48)的后部设有后支撑架(49 ),站立底架(48 )的前部设有前支撑架(79 ),后支撑架(49 )上安装床框(4),床框(4)通过连接件(24)与后支撑架(49)铰接,床框(4)的后端安装脚踏板托座(I);在站立底架(48)上安装站立驱动轴支架(50),在驱动轴支架(50)上安装轴承套(58)、轴承(59),站立连接轴(60),在站立连接轴(60)上安装站立驱动臂(51)和站立轴拨杆(27),在站立底架(48 )上安装支架(56 ),在支架(56 )上安装丝杠座(57 ),站立丝杠组件(19 )安装在安装丝杠座(57)和站立轴拨杆(27)之间,站立底架(48)上安装下气弹簧座(52),站立丝杠组件(19)上安装上气弹簧座(54),气弹簧(53)安装在下气弹簧座(52)和上气弹簧座(54)之间;床框(4)上安装床框站立托座(11),站立驱动臂(51)与连杆(10)的一端铰接,连杆(10)的另一端与床框站立托座(11)铰接;所述床框(4)上开设曲腿板安装槽(77),曲腿板安装槽(77)位于床框(4)后部;曲腿板安装槽(77)内安装前曲腿板(72)和后曲腿板(23),前曲腿板(72)的前端与床框(4)铰接,后曲腿板(23)的前端通过曲腿板铰链件(26)与前曲腿板(72)的后端铰接;床框(4)上安装曲腿旋转轴(42),曲腿旋转轴(42)上固定安装腿板驱动杆(6),后曲腿板(23)底部安装曲腿板支架(78),曲腿板支架(78)与腿板驱动杆(6)铰接;床框(4)上安装曲腿丝杠组件(5),曲腿丝杠组件(5)与床框(4)铰接;曲腿旋转轴(42)上安装曲腿旋转轴拨杆(7),曲腿旋转轴拨杆(7)与曲腿丝杠组件(5)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框(4)的中部安装两块座板(80),两座板(80)左右分布;两座板(80)的前后两端均与床框(4)铰接;每块座板(80)的外侧各安装一块中板(33),同侧的中板(33)和座板(80)铰接;每块座板(80)的前端各与一块内翻身板(75)铰接,两内翻身板(75)的内侧铰接;每块内翻身板(75)外侧各安装一块外翻身板(40),同侧的外翻身板(40)与内翻身板(75)铰接;同侧的中板(33)的前端与外翻身板(40)的后端铰接;两座板(80)之间的铰链轴与两内翻身板(75)之间的铰链轴共线,座板(80)和中板(33)之间的铰链轴与外翻身板(40)和内翻身板(75)之间的铰链轴共线;中板(33)和外翻身板(40)之间的铰链轴与内翻身板(75)和座板(80)之间的铰链轴共线;同侧的中板(33)、座板(80)、外翻身板(40)和内翻身板(75)连接构成翻身板,床框(4)上共有左右两块翻身板,两内翻身板(75)和两外翻身板(40)连接构成起身板;床框(4)上安装左右两套翻身机构和一套起身机构,左右两套翻身机构分别与两外翻身板(40)或两中板(33)——对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右侧的翻身机构由右翻身丝杠组件(47)、第一翻身杠(38)、右翻身轴拨杆(68)、右翻身轴拨杆(69)和右翻身连接杆(71)连接构成;床框(4)上安装第一翻身杠(38),右翻身轴拨杆(68)和右翻身轴拨杆(69)的内端分别与第一翻身杠(38)连接,右翻身轴拨杆(69)的外端与右翻身连接杆(71)的一端铰接,右翻身连接杆(71)的另一端与一侧的中板(33)或外翻身板(40)铰接;床框(4)上安装右翻身丝杠组件(47),右翻身丝杠组件(47)与右翻身轴拨杆(68)的另一端连接;左侧的翻身机构由左翻身丝杠组件(46)、第二翻身杠(37)、左翻身驱动杆(66)、左翻身轴驱动拨杆(67)和左翻身连接杆(65)连接构成;床框(4)上安装第二翻身杠(37),左翻身驱动杆(66)、左翻身轴驱动拨杆(67)的内端分别与第二翻身杠(37)连接,左翻身驱动杆(66)的外端与左翻身连接杆(65)的一端铰接,左翻身连接杆(65)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中板(33 )或外翻身板 (40 )铰接;床框(4 )上安装左翻身丝杠组件(46 ),左翻身丝杠组件(46 )与左翻身轴驱动拨杆(67)的外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33)上安装左翻身连接座(64),左翻身连接杆(65)通过左翻身连接座(64)与中板(33)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身机构由起身臂(15)、起身旋转杠拨杆(16)、起身旋转杠(36)和起身丝杠组件(20)连接构成,床框(4)上安装起身旋转杠(36),起身旋转杠(36)上安装起身臂(15)和起身旋转杠拨杆(16),起身臂(15)位于所述起身板下方,床框(4)上安装站立丝杠组件(19),站立丝杠组件(19)与起身旋转杠拨杆(16)连接;起身臂(15)上安装起身托轮(1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80)的内侧开设弧形槽(74 ),两座板(80 )的弧形槽(74 )构成排便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框(4)上安装座垫板驱动轴(30 ),座垫板驱动轴(30 )上安装座垫板托杆(29 ),座垫板托杆(29 )上面安装座垫板(43);座垫板(43)与弧形槽(74)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站立底架(48)的后端是U形 框架(7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手动康复站立床,包括站立底架,站立底架的后部设有后支撑架,站立底架的前部设有前支撑架,后支撑架上安装床框,床框通过连接件与后支撑架铰接,床框的后端安装脚踏板托座;在站立底架上安装站立驱动轴支架,在驱动轴支架上安装轴承套、轴承、站立连接轴,在站立连接轴上安装站立驱动臂和站立轴拨杆,在站立底架上安装支架,在支架上安装丝杠座,站立丝杠组件安装在安装丝杠座和站立轴拨杆之间,站立底架上安装下气弹簧座,站立丝杠组件上安装上气弹簧座,气弹簧安装在下气弹簧座和上气弹簧座之间;床框上安装床框站立托座,站立驱动臂与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床框站立托座铰接。
文档编号A61G7/015GK203107501SQ20122072282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宋连碧, 张理臣 申请人:宋连碧
文档序号 :
【 1017831 】
技术研发人员:宋连碧,张理臣
技术所有人:宋连碧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宋连碧,张理臣
技术所有人:宋连碧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