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冷段导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轧钢领域,特别涉及缓冷段导槽。
【背景技术】
[0002]线棒材经过轧制整形后是高速旋转的红钢,温度非常高,需要在输送过程中对其进行冷却,通常先经水冷工序,然后进行空冷工序。目前,空冷工序使用的缓冷导槽是两半式结构,如图5所示,导槽I由两块导槽单元Ia围合构成,导槽I固定在底座2上,底座2上的支架3悬伸在导槽I的正上方,支架3与操作手柄4构成螺纹配合,操作手柄4的下端挤压上方的导槽单元la,从而实现导槽I的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方式是单点压紧,操作手柄4下端与导槽单元Ia接触面积较小,导槽单元Ia受力不均匀,容易导致导槽孔径的局部变形,影响线棒材的质量。而且不同规格的线棒材需要更换孔径不同的导槽,多次拆卸后,操作手柄4与支架3的螺纹连接比较容易磨损,一旦出现磨损需要更换整个支架3,工作量大,成本尚。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紧稳定,便于拆卸的缓冷段导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缓冷段导槽,包括底座和导槽,所述的导槽由两个长条形的导槽单元围合而成,导槽单元的外壁上开设有沿其长方向布置的半圆形凹槽,两个导槽单元的槽口相对放置且围合成截面为圆形的轧钢通路,所述的底座上设有敞口状的凹槽,导槽置于凹槽内,凹槽的槽宽尺寸与导槽单元的宽度尺寸吻合,凹槽的槽口处设有横跨槽口并贴靠在导槽单元上方的压板,凹槽两侧槽口端面处均设置有连接销,所述的压板套设在连接销上,所述的连接销的轴伸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条形通孔,条形通孔的下孔壁位于压板上端面的下方,该条形通孔内置于楔形块,该楔形块的下端面抵靠在压板上,楔形块的上端面为与水平面呈夹角的斜面,且斜面与条形通孔的上孔壁贴合。
[0005]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将楔形块上斜面的自低端开始逐渐的插入条形通孔中,在楔形块的插入过程中,楔形块的下端面挤压压板,使之向下运动并挤压导槽的上端面,实现导槽的固定。需要更换导槽时,只需将楔形块从条形通孔中取出便可解除对压板的限位,该结构便于加工,便于拆卸,不易损坏。而且压块和导槽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压力分布均匀。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7]图2是图1的主视图;
[0008]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0009]图4是底座的剖视图;
[0010]图5是现有技术中缓冷段导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一种缓冷段导槽,包括底座10和导槽20,所述的导槽20由两个长条形的导槽单元21围合而成,导槽单元21的外壁上开设有沿其长方向布置的半圆形凹槽211,两个导槽单元21的槽口相对放置且围合成截面为圆形的轧钢通路22,所述的底座10上设有敞口状的凹槽11,导槽20置于凹槽11内,凹槽11的槽宽尺寸与导槽单元21的宽度尺寸吻合,凹槽11的槽口处设有横跨槽口并贴靠在导槽单元21上方的压板12,凹槽11两侧槽口端面处均设置有连接销13,所述的压板12套设在连接销13上,所述的连接销13的轴伸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条形通孔131,条形通孔131的下孔壁位于压板12上端面的下方,该条形通孔131内置于楔形块14,该楔形块14的下端面抵靠在压板12上,楔形块14的上端面为与水平面呈夹角的斜面141,且斜面141与条形通孔131的上孔壁贴合。连接销13的下端固定在凹槽11的槽体内,不会随着压板12向下移动,压板12上设有供连接销13穿过的通孔,该通孔的孔径略大于连接销13的外径,也可以说连接销13和压板12的通孔是间隙配合,从而保证压板12可以沿着连接销13上下滑动。安装时,将楔形块14上斜面141的自低端开始逐渐的插入条形通孔13中,在楔形块14的插入过程中,楔形块14的下端面挤压压板12,使之向下运动并挤压导槽20的上端面,从而实现导槽20的固定。需要更换导槽20时,只需将楔形块14从条形通孔13中取出便可解除对压板12的限位,该结构便于加工,便于拆卸,不易损坏。而且压块和导槽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压力分布均匀。操作工人用锤子等敲打楔形块14,实现楔形块14的插入或取出。
[0012]本实用新型中,导槽20的长度方向沿着轧钢输送方向布置,乳钢从轧钢通路22中穿过,轧钢通路22和轧钢的尺寸吻合,可对轧钢进行限位,从而防止轧钢在输送过程中产生变形。底座10可以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导槽20固定在凹槽11中,且槽宽方向两侧被凹槽11的两侧槽壁限位,防止导槽单元21在该方向上出现错位。同时,压板12挤压位于上方的导槽单元21,上方的导槽单元21a再挤压下方的导槽单元21b,可有效防止导槽单元21跟随轧钢沿着槽长方向移动,从而确保轧钢通路22形状的稳定性,提高轧钢的质量。
[0013]所述的导槽单元21为长方体结构,其四个面上均设有半圆形凹槽211。由于导槽20输送的轧钢温度非常高,对半圆形凹槽211的槽内壁磨损非常大,经常长时间使用后半圆形凹槽211的槽口会变大且发生变形,此时只需要将导槽单元21旋转,使用其另一个面上的半圆形凹槽211即可,提高导槽单元21的利用率,节约成本
[0014]如图4,所述的底座10上开口朝上的U型架15,U型架15的中部构成凹槽11,凹槽11沿槽深方向中部的槽宽和导槽单元21的宽度尺寸一致,凹槽11沿槽深方向两端处的槽内壁和导槽单元21之间设有间隙。上下两个导槽单元21的接缝处位于凹槽11沿槽深方向中部,此处凹槽11的槽宽与导槽单元21的槽宽一致,也就是说凹槽11内槽壁紧紧的贴靠导槽单元21的外槽壁上,对导槽单元21进行可靠限位。而凹槽11沿槽深方向两端处的槽宽略大于导槽单元21的槽宽,即此处凹槽11的内槽壁和导槽单元21的外槽壁之间存有间隙,此间隙便于将导槽单元21从凹槽11中取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凹槽11结构上的设置,既可保证实现对导槽20的可靠限位,同时也便于更换导槽。
[0015]如图3所示,U型架15上设有长方形板体结构的压板12,所述的压板12的中部板体朝下凸起。本实用新型中,导槽20的上端面与凹槽11的槽口基本平齐,压板12中部凸起的部分抵靠在导槽20的上端面,此时压板12的两端与凹槽11槽口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便于移出压板12。
[0016]如图1和2,4和底座10之间连接有铁链或绳索30,铁链或绳索30可防止楔形块14丢失。由于车间环境比较差,更换导槽20时工人经常会随意放置零件,容易出现零件找不到、丢失等现象,本实用新型中将楔形块14连接在底座10上,可有效避免丢失现象的出现。
[0017]所述的U型架15设有两个以上且沿导槽20槽长方向间隔顺延布置。如图1和2所示,间隔布置的U型架15对导槽20进行间隔式固定,由于导槽20比较长,这种固定方式可以在节省材料的同时实现可靠固定。本实用新型中每一个U型架15的槽口处均单独设置压板12,每一块压板12单独固定,这种固定方式便于安装和拆卸。
【主权项】
1.一种缓冷段导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和导槽(20),所述的导槽(20)由两个长条形的导槽单元(21)围合而成,导槽单元(21)的外壁上开设有沿其长方向布置的半圆形凹槽(211),两个导槽单元(21)的槽口相对放置且围合成截面为圆形的轧钢通路(22),所述的底座(10)上设有敞口状的凹槽(11),导槽(20)置于凹槽(11)内,凹槽(11)的槽宽尺寸与导槽单元(21)的宽度尺寸吻合,凹槽(11)的槽口处设有横跨槽口并贴靠在导槽单元(21)上方的压板(12),凹槽(11)两侧槽口端面处均设置有连接销(13),所述的压板(12)套设在连接销(13)上,所述的连接销(13)的轴伸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条形通孔(131),条形通孔(131)的下孔壁位于压板(12)上端面的下方,该条形通孔(131)内置于楔形块(14),该楔形块(14)的下端面抵靠在压板(12)上,楔形块(14)的上端面为与水平面呈夹角的斜面(141),且斜面(141)与条形通孔(131)的上孔壁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冷段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槽单元(21)为长方体结构,其四个面上均设有半圆形凹槽(2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冷段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0)上开口朝上的U型架(15),U型架(15)的中部构成凹槽(11),凹槽(11)沿槽深方向中部的槽宽和导槽单元(21)的宽度尺寸一致,凹槽(11)沿槽深方向两端处的槽内壁和导槽单元(21)之间设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冷段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架(15)上设有长方形板体结构的压板(12),所述的压板(12)的中部板体朝下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冷段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楔形块(14)和底座(10)之间连接有铁链或绳索(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冷段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架(15)设有两个以上且沿导槽(20)槽长方向间隔顺延布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冷段导槽,包括底座和导槽,导槽由两个长条形的导槽单元围合而成,导槽单元的外壁上开设有沿其长方向布置的半圆形凹槽,两个导槽单元的槽口相对放置且围合成截面为圆形的轧钢通路,底座上设有敞口状的凹槽,导槽置于凹槽内,凹槽的槽宽尺寸与导槽单元的宽度尺寸吻合,凹槽的槽口处设有横跨槽口并贴靠在导槽单元上方的压板,凹槽两侧槽口端面处均设置有连接销,压板套设在连接销上,连接销的轴伸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条形通孔,条形通孔的下孔壁位于压板上端面的下方,该条形通孔内置于楔形块,楔形块的下端面抵靠在压板上,楔形块的上端面为与水平面呈夹角的斜面,且斜面与条形通孔的上孔壁贴合。该结构便于加工,便于拆卸。
【IPC分类】B21B39-14
【公开号】CN204396478
【申请号】CN201420813839
【发明人】娄霆, 李运强, 苏平安, 汪成龙, 王勇
【申请人】合肥市百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9日
文档序号 :
【 8688159 】
技术研发人员:娄霆,李运强,苏平安,汪成龙,王勇
技术所有人:合肥市百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娄霆,李运强,苏平安,汪成龙,王勇
技术所有人:合肥市百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