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开展淡水鱼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研究实验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淡水鱼养殖生产,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开展淡水鱼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研究实验的方法。
背景技术:
1、一方面,饲料是淡水鱼养殖生产中最大的成本,因此,提高饲料效率可以提高养殖场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蛋白质对于鱼类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但伴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优质水产配合饲料的需求量逐渐攀升,生产饲料的基础原料使用量了越来越大,全世界共同面临着饲料蛋白质源紧缺等一系列难题;而水产饲料蛋白质的利用和吸收的效率只能维持在25%-35%左右,因此提高淡水鱼对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因饲料投喂造成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关于淡水鱼饲料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大多以饵料系数(fcr)为评价指标,该指标基于实验动物群体摄食行为,应用广泛、操作相对简便,但缺点是无法判断其降低是由饲料摄入还是体重增加、或者二者共同变化引起的,所以不能清晰的反映饲料利用效率情况。而用于评价饲料利用效率的另一个指标——剩余采食量,该指标能够反映由遗传背景决定的个体代谢差异情况,从根源评判淡水鱼对饲料及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效率。但是,如果想获得个体精准的剩余采食量数据,对实验设计要求高、操作难度系数相对大、工作量繁重。
3、现有关于淡水鱼饲料利用效率、营养需求的试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4、一、室内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槽及室外循环流水水泥池养殖。该模式占地小,使用便捷,但只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群体养殖实验,不适用于个体实验;
5、二、塑料箱养殖。此模式可用于开展个体实验,但同样存在以下缺陷:①工作量大,②人为干扰因素大(换水等),③空间有限,影响鱼的生长,鱼的总样本数也很受限制,因此试验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整体规律;
6、三、斑马鱼养殖系统。该模式同样适用于开展个体实验,且便于观察,操作、管理都相对简便,但该系统养殖槽较小,不适宜草鱼等淡水鱼生长、特别是长周期养殖;
7、四、池塘及池塘网箱养殖。池塘养殖最贴合淡水鱼的实际生长环境,实验数据可用于指导生产,但只适用于群体实验;池塘网箱可以在池塘养殖的基础上,通过构架网箱,将池塘分割成生长环境一致且适宜开展个体实验的独立小空间,但是池塘空间过大,对采集剩余采食量数据带来的挑战,且池塘环境复杂多变、不可控,影响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8、可见,现有的养殖试验方法仍只适用于基于饵料系数,或者小样本、小规格的营养利用效率研究试验,不适宜开展以剩余采食量为评价指标的淡水鱼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研究实验。
9、在此背景下,研发一种适用于大样本淡水鱼个体养殖实验方法,对于提高淡水鱼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试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推动产业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适用于开展淡水鱼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研究实验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残饵收集、统计效率,保证试验准确率。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开展淡水鱼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研究实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养殖系统的设置:养殖系统包括水泥池、网箱、围料框、过滤袋、防跳网和增氧系统;水泥池顶部罩设遮阳网;网箱由网布、pvc管和立体三通组成;增氧系统由送气管道、软管、曝气石、主阀门和调节阀门组成,送气管道包括管道a、管道b和管道c,送气管道上安装调节阀门和软管,调节阀门用来调控每个网箱的溶氧,以实现每个网箱供氧均衡;主阀门安装在水泥池的供气管道口,用来调控整个水泥池的溶氧;
5、每个水泥池中放置25个网箱,每5个网箱为一列,以竖向为列,横向为排;其中管道a置于第一列、第二列网箱之间,管道b与第三列网箱相连,管道c置于第四列、第五列网箱之间;第一列网箱距离水泥池边0.5m,第三列网箱距离第二列网箱和第四列网箱0.5m,第五列网箱距离水泥池边0.5m,第一排、第五排网箱距离水泥池边1m,以确保人员在水泥池内有充足的空间观察淡水鱼并进行精细操作;
6、(2)幼鱼分池:将淡水鱼进行暂养,暂养结束后,在晴朗、无风的清晨开展分池工作,分池前淡水鱼禁食,随后用淡盐水浸泡淡水鱼鱼体;选择暂养后活力好、规格一致的淡水鱼,称量后记为初始体重w0,每个网箱紧贴水面慢慢投放1尾淡水鱼,均重为5~500g;分池后全池均匀泼洒维生素c;
7、(3)饲料投喂:随机取100g饲料并数出总粒数,计算出每粒饲料的均重。养殖前开始为期一周的昼夜摄食节律,明确该淡水鱼的摄食高峰时间及持续进食时间。每天在特定的摄食高峰时间将浮性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投掷于围料框内,待达到持续进食时间后收集围料框内的残饵,用捞网自水面下方将围料框和框内残饵一并捞出,并记录粒重;期间每10d随机取出20个网箱中的淡水鱼,称量并算出均重,用以调整投喂量;养殖结束后,根据残饵总粒数计算出总残饵量,同时对每尾淡水鱼进行称重得出终末体重wt;并用剩余采食量(rfi)公式:rfi=fi-β-β1×(wt+w0)/20.8-β2×(wt-w0)/n计算得出实验结果,公式中,fi为实际采食量,β为试验结束后各尾鱼的终末体重建立的二元一次方程中的截距,β1为试验结束后各尾鱼的终末体重建立的二元一次方程中的横坐标变量的系数,β2为试验结束后各尾鱼的终末体重建立的二元一次方程中的纵坐标变量的系数,n为养殖结束后的天数;
8、(4)水质调控:水泥池采用流水系统,水流速度为150l/h;每周测定一次水质,保持水体中溶氧≥6mg/l,淡水鱼养殖试验水质不宜过瘦,氨氮≤0.2mg/l、亚硝酸盐≤0.2mg/l,ph值为7~8.5;
9、(5)日常管理:养殖实验应避开极端恶劣天气,20~30℃是淡水鱼较适宜的生长温度;在温度高于35℃的大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6时打开遮阳网,其余时间关闭遮阳网。若发现死鱼、病鱼,应及时捞出,以免影响整个水泥池的淡水鱼。
10、作为优选,所述水泥池的长×宽×高为5m×5m×0.9m,水深为0.5~0.65m。
11、作为优选,所述网箱的长×宽×高为0.6m×0.6m×0.85m;所述网布的四周由上部分高度为0.3~0.4m的孔径为20~40目的网布和下部分高度为0.6~0.8m的孔径为10~20目的网布缝制而成,网布底面为1~3mm孔径的网布。
12、作为优选,所述围料框为内径13cm、外径14.5cm的空心pvc圆环;所述过滤袋为60~90目过滤袋;所述防跳网置于水泥池上方,防止淡水鱼跳跃出网箱,防跳网的孔径为10mm。
13、作为优选,所述送气管道为pvc管,送气管道的管径为32mm,长度为3.5m;所述调节阀门包括4mm三通阀和4mm直角阀;所述软管的内径为4mm,外径为6mm,长度为75cm,统一固定于网箱一角;所述曝气石采用直径×高为30mm×40mm的细砂石,气泡细密,对实验鱼刺激小。
14、作为优选,所述暂养的时间≥15d;所述分池工作的室外温度为18~22℃;所述淡盐水的质量分数为1~2%;所述维生素c的使用剂量为每立方米水体使用6~8g。
15、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开展淡水鱼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研究实验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残饵收集、统计效率,保证试验准确率。
技术研发人员:万金娟,徐晓雁,顾晓龙,张来荣,何海龙,李家乐,夏爱军
技术所有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