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通信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2025-04-02 11:00:02 277次浏览

[0056]倒退V挡:M-V挡同步器36向右滑动同V挡从动齿轮34上的连接齿啮合,动力由五轴S5 — R挡离合器R —倒退挡主动齿轮26 — LL挡从动齿轮31 — LL挡主动齿轮30 —六轴S6 — V挡主动齿轮27 — V挡从动齿轮34 — M-V挡同步器36 —七轴S7。
[0057]动力传递到七轴S7后根据四轮驱动离合器W的状态确定四轮驱动及两轮驱动:
[0058]四轮驱动:四轮驱动离合器W不起作用,动力一路由七轴S7传递到拖拉机后桥B,另一路同时由七轴S7 —四轮驱动主动齿轮37 —四轮驱动惰轮38 —四轮驱动从动齿轮39 —四轮驱动离合器W —九轴S9 —拖拉机前桥C。
[0059]两轮驱动:四轮驱动离合器W起作用,动力直接一路由七轴S7传递到拖拉机后桥B。
[0060]动力输出D和泵驱动E:动力由一轴SI — II挡主动齿轮10 — II挡从动齿轮14 —双联齿轮40。双联齿轮40将动力又分成两路,一路动力经过双联齿轮40到十轴SlO上,最终到动力输出D上,另一路动力经过双联齿轮40到泵驱动齿轮41上,再传递到十一轴Sll上,从而带动泵驱动E工作,实现拖拉机液压系统油源供给。
[0061]在正常挡位时,前进挡有32个挡位;倒退挡考虑到安全因素、速度不能太高,屏蔽掉7个挡位,最后剩下有25个挡位。
[0062]在爬行挡位时,对M区段和V区段获得的速度进行部分屏蔽。因此挂接爬行挡时,前进挡位和倒退挡位各增加16个挡位。
[0063]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传动路线清楚,结构简单,布置紧凑,同时能够获得较多的挡位数,还可将动力向拖拉机后桥B、拖拉机前桥C、动力输出D传递。通过负载换挡传动装置1、爬行挡传动装置2、负载换向传动装置3、区段换挡传动装置4、四轮驱动装置5、泵驱动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6的组合,整个变速箱可实现48个前进挡及41个倒退挡。前进挡速度覆盖0.3-50.0km/h,倒退挡速度覆盖0.4-28.2km/h,满足国内外各种拖拉机作业工况对速度的要求,同时由于采用了负载换挡及负载换向技术,可在不切断拖拉机功率传递的条件下进行挡位和行驶方向变换。换挡方式采用按钮操作,轻松快捷,极大地提高了拖拉机作业效率,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
【主权项】
1.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包括:负载换挡传动装置(1)、爬行挡传动装置(2)、负载换向传动装置(3)、区段换挡传动装置(4)、四轮驱动装置(5)、泵驱动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6);其特征在于:负载换挡传动装置(I)输入端与拖拉机发动机(A)相连,区段换挡传动装置(4)输出端与拖拉机后桥(B )相连,四轮驱动装置(5)输出端与拖拉机前桥(C )相连,泵驱动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6)输出端与动力输出(D)和泵驱动(E)相连;负载换挡传动装置(I)内安装一轴(SI)和二轴(S2),三轴(S3),四轴(S4);负载换向传动装置(3)内安装五轴(S5);区段换挡传动装置(4)内安装六轴(S6)和七轴(S7);四轮驱动装置(5 )内安装四轮驱动惰轮轴(S8 )及四轮驱动输出轴(S9 );泵驱动(E)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6)内安装泵驱动主动轴(SlO)和泵驱动从动轴(Sll);其中一轴(SI)、二轴(S2)、三轴(S3 )、四轴(S4 )、五轴(S5 )、七轴(S7 )、四轮驱动输出轴(S9 )轴线全部分布于拖拉机变速箱的左右对称平面内,且一轴(SI)、四轴(S4)、五轴(S5)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二轴(S2)、三轴(S3)、七轴(S7)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从拖拉机发动机(A)到拖拉机后桥(B)方向看,六轴(S6)轴线和泵驱动主动轴(SlO)轴线分别位于拖拉机左右对称平面的右侧和左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负载换挡传动装置(I)中,一轴(SI)上,输入端同拖拉机发动机(A )相连,然后依次是IV挡主动齿轮(7) JII挡离合器(III) JII挡主动齿轮(8)、I挡主动齿轮(9)、I挡离合器(I )、II挡主动齿轮(10),其中IV挡主动齿轮(7)、II挡主动齿轮(10)固接在一轴(SI)上,III挡主动齿轮(8)、I挡主动齿轮(9)套接在一轴(SI)上;111挡离合器III的壳体固接在IV挡主动齿轮(7)上,I挡离合器(I )的壳体固接在II挡主动齿轮(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二轴(S2)上,从拖拉机发动机(A)到拖拉机后桥(B)方向看,依次是IV挡从动齿轮(11)、IV挡离合器(IV)JII挡从动齿轮(12)、I挡从动齿轮(13)、II挡离合器(II)、II挡从动齿轮(14),其中III挡从动齿轮(12)、I挡从动齿轮(13)固接在二轴(S2)上,IV挡从动齿轮(11)、II挡从动齿轮14套接在二轴(S2)上;IV挡离合器IV的壳体固接在III挡从动齿轮(12)上,II挡离合器(II)的壳体固接在I挡从动齿轮(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三轴(S3)上,从拖拉机发动机(A )方向看,依次是H挡主动齿轮(15)、L挡离合器(L)、L挡主动齿轮(16),其中H挡主动齿轮(15)固接在三轴(S3)上,L挡离合器(L)的壳体固接在H挡主动齿轮(15)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四轴(S4)上,从拖拉机发动机(A)方向看,依次是H挡从动齿轮(17)、H挡离合器(H)、L挡从动轮(18),其中L挡从动轮(18)固接在四轴(S4)上,H挡离合器(H)的壳体固接在L挡从动轮(18)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爬行挡传动装置(2)中,布置有行星齿轮机构,包含太阳轮(22)、行星轮(21)、齿圈(20)、行星架(23)以及滑动齿套(24);其中太阳轮(22)为行星机构的输入端,固接在四轴(S4)上,齿圈(20 )作为行星机构的制动原件,行星架(23 )作为行星机构的输出端;滑动齿套(24)通过花键连接在五轴(S5)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负载换向传动装置(3)中,布置有五轴(S5),前进挡主动齿轮(25)、F挡离合器(F)、R挡离合器(R)、倒退挡主动齿轮(26),其中前进挡主动齿轮(25)、倒退挡主动齿轮(26)套接在五轴(S5 )上,F挡离合器(F)的壳体固接在前进挡主动齿轮(25 )上,R挡离合器(R)的壳体固接在倒退挡主动齿轮(26)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区段换挡传动装置(4 )中,布置有六轴(S6 )、七轴(S7 ),六轴(S6 )上固接有LL挡主动齿轮(30)、L挡主动齿轮(29)、M挡主动齿轮(28)、V挡主动齿轮(27),七轴(S7)上套接有LL挡从动齿轮(31)、L挡从动齿轮(32 )、M挡从动齿轮(33 )、V挡从动齿轮(34 ),固接有LL-L挡同步器(35)、M-V挡同步器(36)、四轮驱动主动齿轮(3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四轮驱动装置(5)中,布置有四轮驱动惰轮轴(S8)、四轮驱动输出轴(S9),四轮驱动惰轮轴(S8 )上套接有四轮驱动惰轮(38 ),四轮驱动输出轴(S9 )上套接有四轮驱动从动齿轮(39 ),四轮驱动从动齿轮(39)上焊接有四轮驱动离合器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在泵驱动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6)中,布置有泵驱动主动轴(S10)、泵驱动从动轴(S11),其中泵驱动主动轴(SlO)上固接有双联齿轮(40),泵驱动从动轴(Sll)上固接有泵驱动齿轮(41)。
【专利摘要】48F+41R负载换挡带爬行挡拖拉机变速箱,包括:负载换挡传动装置、爬行挡传动装置、负载换向传动装置、区段换挡传动装置、四轮驱动装置、泵驱动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负载换挡传动装置与发动机相连,区段换挡传动装置与后桥相连,四轮驱动装置与前桥相连,泵驱动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与动力输出和泵驱动相连;负载换挡传动装置内安装一轴至四轴;负载换向传动装置内安装五轴;区段换挡传动装置内安装六轴和七轴;四轮驱动装置内安装四轮驱动惰轮轴及四轮驱动输出轴;泵驱动和动力输出传动装置内安装泵驱动主动轴和泵驱动从动轴;其中一轴至五轴、七轴及四轮驱动输出轴轴线分布于变速箱左右对称平面内,一轴至五轴、七轴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IPC分类】F16H1-28, F16H3-093, B60K17-08, F16H3-12
【公开号】CN204547768
【申请号】CN201520159185
【发明人】杨彦朋, 薛志飞, 冯春凌, 王东青, 郭志强, 王红, 李清华, 翟营, 鞠超
【申请人】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0日
文档序号 : 【 8838625 】

技术研发人员:杨彦朋,薛志飞,冯春凌,王东青,郭志强,王红,李清华,翟营,鞠超
技术所有人: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杨彦朋薛志飞冯春凌王东青郭志强王红李清华翟营鞠超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货汽车偏置式动力总成辅助悬置的制作方法 双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以及配置其的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